我國承諾在2030年前,CO2排放不再增長,即“碳達峰”。通過植物造樹?造林、節(jié)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CO2排放量,實現“零排放”,即“碳中和”。
(1)圖1是某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循環(huán)示意圖。當該生態(tài)系統(tǒng)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時,X1過程吸收的CO2總量與 Y1、Y2、Y3及Z過程Y1、Y2、Y3及Z過程(用字母和數字表示)過程釋放的CO2總量相等。秋季北半球Z1、Z2、Z3過程提供的有機物中的碳 大于大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Z過程釋放的CO2中的碳。
(2)樹線(圖2)是指直立樹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其高度因地理位置的不同面不同,如中國東北長白山為1800~2100米,而四川西南則為3800~4200米。CO2排放過多使全球氣候變暖,樹線位置 上升上升,(上移,下移)在這個過程中,群落發(fā)生了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
(3)合理放牧一定程度影響碳循環(huán),研究者比較了不同放牧強度對草原上植物生物量(有機物量)的影響,結果如圖3。圖3說明,與未放牧草原相比,輕度放牧 輕度放牧的草原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略有上升輕度放牧的草原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略有上升。
(4)研究發(fā)現,與未放牧草原相比,輕度放牧的草原土壤有機碳含量顯著升高。對此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ACDACD。(多選)
A.輕度放牧條件下,牲畜糞便能提升土壤的有機碳含量
B.植物被啃食后不斷長出新葉,更多的碳被分配到地上部分
C.植物為了適應放牧的干擾會把更多的生物量轉移到地下部分
D.啃食造成植物凋落物的增加,進入土壤并作為新鮮碳源
【考點】群落演替的類型.
【答案】Y1、Y2、Y3及Z過程;大于;上升;次生演替;輕度放牧的草原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略有上升;ACD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31引用:2難度:0.7
相關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