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抒情寫景怎樣才寫得真切不隔?怎樣就有隔膜?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這兩句話不用典故,容易懂,寫出蓬勃春意。薛道衡《昔昔鹽》:“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也不用典,寫出樓中少婦因丈夫出征一去無消息,寂寞孤苦的心情,語語都在目前,所以是不隔。陶淵明《飲酒》第五的“采菊東籬下”,也是真切地寫出所見所感。斛律金的《敕勒歌》寫陰山下的景色“天似穹廬”等句,不但寫得很形象,也寫出草原風光。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是隔的例子,主要是因為它用典。謝靈運有“池塘生春草”句,所以“謝家池上”就是指春草。江淹的《別賦》里有“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因此“江淹浦畔”也是指春草。這樣用典不容易懂,表情不真切,所以說隔。
      對于隔與不隔還有兩個問題:一,是不是用了典就是隔,就是不真切?二,是不是不用典就是不隔?
《人間詞話》里還有一段話:“以《長恨歌》之壯采,而所隸之事,只‘小玉’‘雙成’四字,才有余也。梅村歌行,則非隸事不辦。白吳優(yōu)劣,即于此見?!卑拙右椎摹堕L恨歌》寫楊貴妃和唐明皇的故事,里面只有“小玉”“雙成”用典;吳偉業(yè)寫了很多敘事詩,其中的《圓圓曲》寫陳圓圓的故事,是繼承《長恨歌》的寫法的,里面卻用了大量典故,也就是《長恨歌》不隔而梅村歌行隔,所以說梅村歌行不如《長恨歌》。從這些作品來看,王國維雖然只著眼在用典上,但他這樣講還是有理由的,不過這并不是說,用了典就是隔,就是不真切。
      用典有兩種:一種是隔的,一種是不隔的。如李商隱的《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庇昧藘蓚€典故,不懂典故就不知道他在說什么,這是隔。懂得了這兩個典故,知道一個說莊周夢里變成蝴蝶,一個說望帝杜宇死后化為悲啼的杜鵑鳥,但還是弄不清它是什么意思,這又是一種隔。李商隱《無題》:“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闭兆⑨?,這兩句都有出典,那末也是用典了。可是光看字面意思也很清楚,說那女子用團扇來遮掩也難掩她的嬌羞之態(tài),明明看得見,可是她坐車走了,卻無法接談。這兩句用典而并不隔。好的用典,看不出用典的痕跡。如魯迅《自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比孀优S谩蹲髠鳌分旋R景公模仿牛給他的孩子牽著的故事,可是我們即使不知道這個典故,并不妨礙我們了解這句詩的含義,這樣用典入化,即使用典而不隔。有些印象派的詩,即使用白話寫,不用典,卻寫得迷離惝怳,也是隔的。
(摘編自周振甫《詩詞例話》)材料二:
      偶然重翻開馬太?安諾德的《譯荷馬論》,意外的來了一個小發(fā)現。試看下面意譯的一節(jié)。
“枯兒立治曾說過,神和人的融合,須要這樣才成——
      這迷霧,障隔著人和神,
      消溶為一片純潔的空明。
      一篇好翻譯也須具有上列的條件。在原作和譯文之間,不得障隔著煙霧,譯者自己的作風最容易造成煙霧,把原作籠罩住了,使讀者看不見本來面目?!?br />      這道理是極平常的,只是那譬喻來得巧妙??輧毫⒅蔚膬删湓?,寫的是神秘經驗;安諾德斷章取義,挪用為好翻譯的標準,一拍即合!我們能不能索性擴大這兩句詩的應用范圍,作為一切好文學的標準呢?便記起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謂“不隔”了。多么碰巧,這東西兩位批評家的不約而同!
      這個小小的巧合使我們觸悟了極重大的問題。恰像安諾德引那兩行詩來講藝術化的翻譯,所以王氏心目中的藝術是翻譯化的藝術,假使我們只從“不隔”說推測起來,而不顧王氏其他的理論。在翻譯學里,“不隔”的正面就是“達”,嚴復《天演論?緒例》所謂“信達雅”的“達”,翻譯學里“達”的標準推廣到一切藝術便變成了美學上所謂“傳達”說——作者把所感受的經驗,所認識的價值,用語言文字,或其他的媒介物來傳給讀者。這樣“不隔”說不是一個零碎,孤獨的理論了,我們把它和偉大的美學緒論組織在一起,為它襯上了背景,把它放進了系統(tǒng),使它發(fā)生了新關系,增添了新意義。
“不隔”,不隔離著什么東西呢?在藝術化的翻譯里,當然指跟原文的風度不隔,安諾德已說得極明白了,同樣,在翻譯化的藝術里,“不隔”也得假設一個類似于翻譯的原文的東西。這個東西便是作者所想傳達給讀者的情感,境界或事物,按照“不隔”說講,假使作者的藝術能使讀者對于這許多情感、境界或事物得到一個清晰的,正確的,不含糊的印象,像水中印月,不同霧里看花,那末,這個作者的藝術已能滿足“不隔”的條件:王氏所謂“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所以,王氏反對用空泛的詞藻,因為空泛的詞藻是用來障隔和遮掩的,仿佛亞當和夏娃的樹葉,又像照相館中的衣服,是人人可穿用的,沒有特殊的個性,沒有顯明的輪廓。
(摘編自錢鍾書《論不隔》)(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D
D

A.從表達意思是否真切和讀者是否易懂兩個角度看,“不隔”與“隔”往往成為分辨抒情寫景詩特征的其中一個標準。
B.同樣是寫春草,“池塘生春草”語語都在目前,故不能隔;“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含有兩個不易懂的典故,所以說隔。
C.王國維關于《圓圓曲》和《長恨歌》兩首詩的評價,盡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鑒賞詩歌的角度對讀者頗具啟發(fā)性。
D.安諾德創(chuàng)造性地將枯兒立治的神秘經驗轉化為判斷翻譯好壞的標準,提出譯者要驅除原作的迷霧,幫助讀者讀懂作品。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
A

A.好的詩人應盡量只使用熟悉的典故甚至不用典故,以方便讀者理解自己的情感。
B.“滄海月明珠有淚”“報君黃金臺上意”“相隨餉田去”,用典入化,用典而不隔。
C.平白如話的印象派詩歌,與那些多用空泛詞藻的詩歌一樣,都非佳作。
D.情感、境界或事物,類似于翻譯里的原文,都要準確地使用媒介物傳達給讀者。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最能支撐藝術的“隔與不隔”論的一項是
B
B

A.畫家運用油彩和筆墨創(chuàng)作,畫里的形象既有油畫的真實性,又不失水墨寫意的趣味性,介乎“隔”與“不隔”之間。
B.所有藝術,都須寓新穎的情趣于具體的意象,使得情趣與意象恰相熨帖,讓人見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
C.“隔”的影評對電影僅作浮于表面晦澀的解讀,而“不隔”的影評卻能明晰而有深度地分析電影的美學意義和鏡頭語言。
D.《紅樓夢》對林黛玉形象刻畫,既通過“隔”的手法表現她豐富的性格,又用“不隔”的手法表現她的文學才華。
(4)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5)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下面這段話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作用。
“猶抱琵琶半遮面”,似乎半個臉被隔了,但是假使我們看得清半個臉是遮著的,沒有糊涂地認為整個臉是露著,這便是隔而“不隔”。

【答案】D;A;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7引用:1難度:0.2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fā)出了“走向閱讀社會”的號召,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讓讀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國際出版商協(xié)會在第二十五屆全球大會上提出“世界圖書日”的設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將方案提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后來,俄羅斯認為“世界圖書日”還應當增加版權的概念。1995年10月25日-11月16 日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次大會通過決議,正式確定每年4月23 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讀書日”“世界圖書日”,其主旨宣言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你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巨大貢獻的文學、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產權?!?br />(摘編自百度百科等)材料二:
          為及時了解目前西安市民的閱讀狀況、閱讀習慣及影響因素,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西安市統(tǒng)計局開展了專項調查,調查對象為成年人。
          調查顯示,每天閱讀超過30分鐘的被訪者占55.2%,四成多被訪者每天閱讀不到 30分鐘,10.4%被訪者每天閱讀不到5分鐘。沒有時間是被訪者不閱讀或閱讀時間相對較短的主要原因。從總體上看,閱讀時長和文化程度密切相關,被訪者的文化程度越高,閱讀時間也越長。
          調查中,超過半數的被訪市民傾向于數字化閱讀。值得一提的是,和 2016 年西安市首次市民閱讀狀況調查不同,數字化閱讀方式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調查中,超五成 5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也把數字化閱讀作為首選方式。在數字化閱讀傾向明顯的今天,作為“深閱讀”的重要方式,紙質閱讀的地位仍然不可替代。調查中,首選紙質閱讀的被訪者占到三成,其中,學生占比達 50.0%。
          調查顯示,時事新聞是市民最感興趣的閱讀內容,關注度為66.9%。在把時事新聞作為首選閱讀內容的被訪者中,5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占比超七成,男性占比為 69.3%。位居“興趣榜”第二、三、四位的分別是生活常識(關注度50.9%)、中國歷史(關注度 43.5%)和專業(yè)知識(關注度 40.3%)。
    (摘編自《2021年西安市全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 新聞成為市民最感興趣的閱讀內容》,《三秦都市報》2021年4月20日)材料三:
          2014年以來,“全民閱讀”連續(xù)八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2020年10月,中宣部印發(fā)了《關于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部署了進一步推動全民閱讀工作的重點任務、保障措施,提出到 2025 年基本形成覆蓋城鄉(xiāng)的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體系的總體目標。
          近年來,出版行業(yè)持續(xù)加強優(yōu)質閱讀內容供給。國家新聞出版署組織實施了優(yōu)秀通俗理論年來,出版行業(yè)持續(xù)加強優(yōu)質閱讀內容供給。國家新聞出版署組織實施了優(yōu)秀通俗理論讀物出版工程、優(yōu)秀青少年讀物出版工程、優(yōu)秀現實題材文學出版工程等,推廣優(yōu)秀出版物。出版行業(yè)通過舉辦“中國好書”“數字出版精品遺選計劃”“有聲讀物精品工程”等推薦活動,向社會薦了一大批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精品出版物,引導人民群眾養(yǎng)成閱讀習慣,提升閱讀品位,提高閱讀能力。
    “十三五”以來,各地精心組織策劃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積極舉辦讀書月、讀書周、閱讀日活動,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新意的閱讀活動品牌?!氨本╅喿x季”“書香荊楚?文化湖北”“書香八閩”等書香品牌不斷得到培育和鞏固,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讀者積極參與。統(tǒng)計顯示,目前全國所有省區(qū)市都有省級閱讀活動品牌,80%以上的縣(區(qū))有品牌活動。特別是在每年的“世界讀書日”期間,各地各部門積極開展系列重點活動,大力引導全社會關注、參與閱讀。
    (摘編自《讓中華大地充盈書香》,《人民日報》2021年4月23日)(1)下列對材料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超過半數的被訪者每天閱讀30分鐘以上;在每天閱讀少于 30 分鐘的被訪者中,每天閱讀少于 5 分鐘的被訪者占比為10.4%。
    B.被訪者的文化程度對閱讀時長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文化程度低并不是被訪者不閱讀或閱讀時間相對較短的主要原因。
    C.紙質閱讀是“深閱讀”的重要方式,從首選紙質閱讀的被訪者的占比看,當下,數字化圖讀尚不能代替紙質閱讀的地位。
    D.從閱讀內容來看,時事新聞比生活常識、中國歷史等更受關注;在對時事新聞最感興的被訪者中,青年占比不到三成。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常重視閱讀,于 1972年年向全世界發(fā)出“走向閱讀社會”的號召,于1995年設立“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B“世界圖書與版權日”的設立有助于引導更多的人參與閱讀,有助于增強人們對一些大師的感恩意識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
    C 2016年,西安市中老年人較少接觸數字化閱讀,2021年西安市全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中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喜愛數字化閱讀。
    D.我國將于2025年基本形成覆蓋城鄉(xiāng)的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體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出版行業(yè)、各地政府都應積極采取措施。
    (3)近年來,我國在促進全民閱讀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主要原因有哪些?請根據材料三簡要概括。

    發(fā)布:2024/12/25 17:0:4組卷:0引用:1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這不完全是出于“間接接觸”的原因。我們所要傳達的情意是和當時當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當時當地的情意記了下來,如果在異時異地的圜局中去看,所會引起的反應很難盡合于當時當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應。文字之成為傳情達意的工具常有這個無可補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時,我們要講究文法,講究藝術。文法和藝術就在減少文字的“走樣”。
          在說話時,我們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說話時沒有文法,而是因為我們有著很多輔助表情來補充傳達情意的作用。我們可以用手指指著自己而在話里吃去一個我字。在寫作時卻不能如此。于是我們得盡量地依著文法去寫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詞難免引起人家的誤會,所以不好。說話時我們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顯得迂闊,而且可笑。這是從書本上學外國語的人常會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間接的說話,而且是個不太完善的工具。當我們有了電話、廣播的時候,書信文告的地位已經大受影響。等到傳真的技術發(fā)達之后,是否還用得到文字,是很成問題的。
          這樣說來,在鄉(xiāng)土社會里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的表現了。面對面的往來是直接接觸,為什么舍此比較完善的語言而采文字呢?
    (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材料二:
          費孝通先生僅從熟悉社會只需要語言,不需要文字來解釋為何鄉(xiāng)土社會缺乏文字,不免過于片面簡單了。費孝通先生還是外來者,對鄉(xiāng)村人不夠了解。他們真的不想學習文字?
          首先,鄉(xiāng)村里認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樣,在大家眼里那是認字的、有學問的。
          其次,從實用的角度說,認識字了,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派上了用場,可應不時之需,即使在鄉(xiāng)土社會里也是這樣。有句老話說“藝不壓身”,或者叫“技不壓身”,認了字,也是多了一門“藝”或“技”。比如,家里有人外出,寫個信、念個信什么的。我在家讀書的時候,舊時代過來的老年人,基本上都不認識字,我就多次替別人念信、回信。再比如,如果做點小生意,記個賬本,也需要文字。我的一個鄉(xiāng)村出來的同齡朋友,他的母親與我母親一樣,不認識字。他家里做點小買賣,他母親一個人在家的時候,誰來買東西賒賬,需要記下來誰誰買的什么,欠錢多少,她就發(fā)明了一套記錄符號來記賬,只有她自己認識,多少年過去了還不會認錯。
          總之,即使在鄉(xiāng)土社會里,文字還是需要的,并不是因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對面,語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
          最后,如果認識了文字,也可以讀些書,增加生活的趣味。雖然鄉(xiāng)土社會有個書本不容易,但只要識了字,有了書本就可以讀了。
    (摘編自陳心想《走出鄉(xiāng)土——對話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費孝通認為文字在鄉(xiāng)土社會毫無用處,對此,陳心想持相反觀點,他認為文字在鄉(xiāng)土社會中也具有實用性。
    B.費孝通認為,文字是間接的說話,就因為它是“間接接觸”產生的交流,所以文字傳達的情意是不完全的。
    C.在陳心想看來,即便鄉(xiāng)土社會的交流可以面對面,文字也因為它在傳情達意上有獨特的作用,所以是被需要的。
    D.陳心想通過列舉寫信、念信、記賬等生活需求,來說明文字在鄉(xiāng)土社會可以應不時之需,是一門實用技藝。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文字是個不大完善的交流工具,所以隨著電話、廣播、傳真技術的發(fā)展,書信文告的地位日益下降。
    B.費孝通認為語言交流比文字交流更完善,所以鄉(xiāng)土社會的人覺得文字是雞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學習文字。
    C.鄉(xiāng)土社會是一個人們可以直接面對面接觸的熟人社會,這促使文字交流不再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
    D.費孝通是從文字的弊端來從論證文字在鄉(xiāng)土社會的非必要性,陳心想則從文字的優(yōu)點論證文字是被需要的。
    (3)請根據材料二,概括文字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的作用。

    發(fā)布:2024/12/26 15:0:4組卷:0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為什么要讀書?第一,書是代表人類老祖宗傳給我們的知識的遺產,我們接受了這遺產,以此為基礎,可以繼續(xù)發(fā)揚光大,更在這基礎之上,建立更高深更偉大的知識。人類之所以與別的動物不同,就是因為人有語言文字,可以把知識傳給別人,又傳至后人,再加以印刷術的發(fā)明,許多書報便印了出來。人的腦很大,與猴不同,人能造出語言,后來更進一步而有文字,又能刻木刻字,所以人最大的貢獻就是能累積過去的知識和經驗,使后人可以節(jié)省很多腦力。但是把知識和經驗遺給兒孫有什么用處呢?這是有用處的,因為這是前人很好的教訓。蜜蜂雖能筑巢,能發(fā)明,但傳下來就只有這一點知識,沒有繼續(xù)去改革改良,以應付環(huán)境,沒有做格外進一步的工作。人呢,達不到目的,就再去求進步,而以前人的知識學問和經驗作參考。如果每樣東西,要個個人從頭學起,而不去利用過去的知識,那不是太麻煩了嗎?
          第二點稍復雜,就是為讀書而讀書,為求過去的知識而讀書。不錯,知識可以從書本中得來,但讀書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讀書不能讀書,要能讀書才能多讀書。好比戴了眼鏡,小的可以放大,模糊的可以看得清楚,遠的可以變近。不讀書,學問不能進去,讀書沒有門徑,學問也不能進去。曾子固說過:“經而已不足以致經”,所以他對于《本草綱目》、內經、小說,無所不讀,這樣對于經才可以明白一些。在《墨子》一書里,差不多各種學問都有,像光學、力學、邏輯、算學、幾何學上的圓和平行線,以及經濟學上的購買力和貨幣,幾乎什么都講到了,但你要懂得各種知識,才能懂得墨子??傊?,讀書是為了要讀書,多讀書更可以讀書。最大的毛病就在怕讀書,怕書難讀。越難讀的書我們越要征服它們,把它們作為我們的奴隸或向導。我們要打倒難讀,這才是我們的“讀書樂”,若是我們有了基礎的科學知識,那么,我們在讀書時便能左右逢源。
          第三點,讀書可以幫助解決困難,應付環(huán)境,供給思想材料,知識是思想材料的來源。書是過去知識學問經驗的記錄,而知識學問經驗就是要用在這時候,所謂養(yǎng)軍千日,用兵一朝。否則,學問一些都沒有,遇到困難就要糊涂起來。例如達爾文把生物變遷現象研究了幾十年,卻想不出什么原則去解決,后來無意中看到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說人口是按照幾何學級數一倍一倍地增加,糧食是按照數學級數增加,達爾文研究了這原則,忽然觸機,就把這原則應用到生物學上去,創(chuàng)了物競天擇的學說。譬如從前的人以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后來天文學家哥白尼卻主張?zhí)柺鞘澜绲闹行模@著地球而行。據羅素說,哥白尼所以這樣的解說,是因為希臘人已經講過這句話,哥白尼想到了這句話可以解決這問題,便采用了。這就是讀書的好處。
    (節(jié)選自胡適《為什么讀書》)      材料二:
          讀書讀出味來,語言自然有味,語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讀書讀了半世,亦讀不出什么味兒來,都是因為讀不合的書,及不得其讀法。讀書須先知味。世上多少強讀人,聽到此語否?這味字,是讀書的關鍵。所謂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異,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讀出味來。有人自幼嚼書本,老大不能通一經,便是食古不化勉強讀書所致。袁中郎所謂讀所好之書,所不好之書可讓他人讀之,這是知味的讀法。若必強讀,消化不來,必生疳積胃滯諸病。
          口之于味,不可強同,不能因我的所嗜好以強人。先生不能以其所好強學生去讀。父親亦不得以其所好強兒子去讀。所以書不可強讀,強讀必無效,反而有害,這是讀書之第一義。有愚人請人開一張必讀書目,硬著頭皮咬著牙根去讀,殊不知讀書須求氣質相合。人之氣質各有不同,英人俗語所謂“在一人吃來是補品,在他人吃來是毒質”。因為聽說某書是名著,因為要做通人,硬著頭皮去讀,結果必毫無所得。過后思之,如作一場惡夢。甚且終身視讀書為畏途,提起書名來便頭痛。蕭伯納說許多英國人終身不看莎士比亞,就是因為幼年塾師強迫背誦種下的果。
          所以讀書不可勉強,因為學問思想是慢慢胚胎滋長出來。其滋長自有滋長的道理,如草木之榮枯,河流之轉向,各有其自然之勢,逆勢必無成就。世上無人人必讀之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心境不得不讀之書。有你所應讀,我所萬不可讀,有此時可讀,彼時不可讀,即使有必讀之書,亦決非此時此刻所必讀。見解未到,必不可讀,思想發(fā)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讀。且同一本書,同一讀者,一時可讀出一時之味道出來。四十學《易》是一種味道,五十而學《易》,又是一種味道。自己見解愈深,學問愈進,愈讀得出味道來。
    (節(jié)選自林語堂《論讀書》)(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從印刷術被發(fā)明出來,許多書報就可以印制出來,這為人類傳播知識。傳承知識提供了便利。
    B.曾子固說“經而已不足以致經”,是說如果僅停留在讀經本身,就不會獲得經的全部知識和內涵。
    C.有人讀書半世卻讀不出味來,其語言和寫出的文章也就可能沒有味,究其原因就在于讀了不合的書。
    D.讀書須求氣質相合,但人的氣質各不相同,對于不同的人,書不可以強讀,強讀不僅無效反而有害。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蜜蜂雖然能筑巢,但是它卻不懂得為了應付外在環(huán)境而去創(chuàng)造性地改革。
    B.知識可以從書本中來,所以讀書是人們繼承過去知識遺產唯一的方法。
    C.達爾文“物競天擇”學說的開創(chuàng),得益于他對馬爾薩斯《人口論》的閱讀。
    D.林語堂認為要想讀書讀出味來,讀者應該做到“先知其所好”。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屬于林語堂觀點的一項是
     

    A.讀書讀出味來,語言自然有味,進而做出的文章也必然會有味。
    B.同一讀者在不同年齡段讀同一本書,感受到的味道也會不一樣。
    C.世上沒有人人必讀的書,所有書必須要等到思想成熟時方可讀。
    D.讀者見解愈深,學問愈進,就愈能讀出他們所讀書中的味道。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圍繞“讀書”這個話題在闡述時的側重點,以及各自論述的思路。
    (5)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發(fā)布:2024/12/25 22:0:4組卷:9引用:1難度:0.1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