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這為推進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提供有力保障。研究者基于黃河三角洲的一項野外增溫實驗平臺,進行了氣候變暖與濱海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環(huán)境保護的相關研究。
(1)一般來說,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包括 組成成分和營養(yǎng)結構組成成分和營養(yǎng)結構。能量流動的特點是 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2)研究者在2014年11月到2020年11月期間,模擬增溫使土壤溫度顯著提高2.4℃。圖1數據表明 土壤溫度升高導致土壤鹽度增加土壤溫度升高導致土壤鹽度增加。
(3)采用 樣方法樣方法調查該地植物的物種組成及其生物量,結果如圖2。與對照組相比,在增溫樣地的大部分年間,優(yōu)勢種由 蘆葦蘆葦轉變?yōu)?堿篷堿篷,說明氣候變暖改變土壤鹽度,進而通過物種更替改變了群落結構。
(4)已知高溫天氣可導致海平面的變化,從而發(fā)生水淹事件。2016年和2019年研究區(qū)域均發(fā)生了極端水淹事件,水淹高度達70多厘米,水淹持續(xù)57天,多數植物被淹死。蘆葦高度約為80~90厘米,而堿蓬的高度約為20~30厘米,且蘆葦具有發(fā)達的通氣組織。淹水退去后,蘆葦和堿蓬中生物量可以維持或再生的是 蘆葦蘆葦,從結構和功能的角度推測其能夠維持的原因是 蘆葦較高,水上部分仍能進行光合作用;蘆葦發(fā)達的通氣組織使得水淹下的根部仍能獲得足夠的氧氣,進行有氧呼吸蘆葦較高,水上部分仍能進行光合作用;蘆葦發(fā)達的通氣組織使得水淹下的根部仍能獲得足夠的氧氣,進行有氧呼吸。
【答案】組成成分和營養(yǎng)結構;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土壤溫度升高導致土壤鹽度增加;樣方法;蘆葦;堿篷;蘆葦;蘆葦較高,水上部分仍能進行光合作用;蘆葦發(fā)達的通氣組織使得水淹下的根部仍能獲得足夠的氧氣,進行有氧呼吸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9引用:2難度:0.7
相似題
-
1.以下有關調查某塊農田里小薊草(別稱刺兒菜,雙子葉植物)種群密度的描述,正確的是( )
發(fā)布:2024/12/31 4:30:1組卷:7難度:0.7 -
2.進行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時,宜采用的做法是( ?。?/h2>
發(fā)布:2024/12/31 5:0:5組卷:5引用:3難度:0.9 -
3.某科技小組在調查一塊方圓為2hm2的草場中灰蒼鼠的數量時,放置了100個捕鼠籠,一夜間捕獲了48只,將捕獲的灰蒼鼠做好標記后在原地放生。10天后,在同一地點再放置同樣數量的捕鼠籠,捕獲了40只,其中有上次標記的個體15只。則該草場中灰蒼鼠的種群數量最接近( )
發(fā)布:2024/12/31 5:30:3組卷:1引用:2難度:0.7
相關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