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
君子知“怕”游宇明??①朋友是個小心謹慎的人。沒在家的時候,他從不讓洗衣機、電飯煲等工作,也不給手機充電,怕引發(fā)電氣火災;晚上睡覺一定要關掉煤氣,怕煤氣發(fā)生泄漏;出遠門,則會鎖好家里全部的門窗,怕小偷進門;上街絕對遵守交通規(guī)則,紅燈停、綠燈行,怕出現(xiàn)交通意外;與異性交往,玩笑倒是開過,但帶色的絕對沒有,在他看來,開玩笑惹人翻臉是最沒面子的事。
??②后來,朋友做到了一個地級市的國土局長,也還是秉承了“怕”的風格:該辦的手續(xù)他會囑咐下屬及時辦理,他擔心當事人多跑路;不該批的條子,他堅決頂著,他害怕被上級部門點名批評,更害怕一不留神成為階下囚。
??③對朋友的“怕”,坊間議論不一,有人說他老實、可靠、守規(guī)矩,是個好人;有人說他迂腐、呆板,是個傻蛋。我倒是非常贊賞他。我覺得,朋友的為人處世始終貫串著一個概念:敬畏。
??④人應該知“怕”。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碧烀褪抢咸熨n予的命運;大人指有地位、有號召力的人;圣人之言,自然是指古往今來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發(fā)表的種種看法。孔圣人主張應該畏(怕)的那些東西到底對不對,我們可以討論,但他主張人要知所敬畏,則是對的。在現(xiàn)代社會,我覺得人應該“怕”的事物至少有兩種:一是應該“怕”道德,也就是那些雖不違法,但明顯會被人指脊梁骨的事絕對不能做;二是應該“怕”規(guī)則,就是要敬重社會基本的規(guī)章制度與法律,用古人的話說,叫“畏法度”。一個人生存于世,干什么都只憑個人性情,一點也不知“怕”,不僅很難贏得他人的正面評價,甚至可能會葬送自己的一生。
??⑤一個人要學會知“怕”,一個國家、民族也是如此。許多民族、國家都出現(xiàn)過苦難、挫折,這些苦難、挫折曾經使那里的人們深受其害,也極大地打斷了這些民族、國家的文明進程。有的社會不知“怕”,對過去的苦難、挫折毫不上心;有的社會總是“怕”著,生怕類似的悲劇重演。1845年,一種卵菌登陸愛爾蘭島,使得全島土豆產量減少三分之一,災荒一直持續(xù)到1852年。這場大饑荒使愛爾蘭人口銳減20%至25%。愛爾蘭人沒有忘記這場苦難,他們在首都柏林街頭豎起了大型的紀念性雕塑,其中一組饑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像在提醒人們歷史并未走遠。不遠處的利菲河上,停泊著“鄧布魯?shù)偬枴狈?,原?845年建造于魁北克,大饑荒時曾運送大量饑民到新大陸。2001年由肯尼迪基金會出資,按照19世紀的原貌復制了該船,大部分時間停留在港內,供游人參觀。在羅斯康芒郡的一座莊園里還設有大饑荒博物館,里面有關于這場饑荒的最完整的收藏。愛爾蘭的史學家與文學藝術家更沒有忘記這場大饑荒,關于這場饑荒的著作、論文、文藝作品如潮奔涌。生活是公正的,不知“怕”的社會,經常有各種恐怖的非常事件出現(xiàn);而像愛爾蘭這樣知“怕”的國家,那些災難性的意外事件則一次次遠離它們。
??⑥中國人一向諱言“怕”,在一些人看來,說自己“怕”,就等于自己怯懦,其實這完全是誤解。一個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君子;一個國家、民族知道必要的“怕”,它才會設計各種社會規(guī)則,使之成為全體公民的溫暖、快樂的命運共同體。
(1)概括文章①、②兩段的主要內容。
(2)第④段引用孔子的話是為了闡釋一個什么道理?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3)第⑤段是從什么層面上來說的?意在闡述一個什么道理?
(4)下列對選文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B
B

A.①至③段列舉朋友的例子,意在提出“人該不該知‘怕’”的論題。
B.作者認為,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也應該有所“怕”——一“怕”道德,二“怕”規(guī)則,這和孔子所主張的“三畏”是一致的。
C.第⑥段在結構上起總結全文、深化中心論點的作用。
D.文章主要論述的觀點是“一個人要學會知‘怕’,一個國家、民族也是如此”。

【答案】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10/9 7:0:1組卷:4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課文選段,回答問題。
          第一要敬業(yè)。敬字為古圣賢教人做人最簡單、直捷的法門,可惜被后來有些人說得太精微,倒變了不適實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說:“主一無適便是敬。”用現(xiàn)在的話講,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業(yè)有什么可敬呢?為什么該敬呢?人類一面為生活而勞動,一面也是為勞動而生活。人類既不是上帝特地制來充當消化面包的機器,自然該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認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為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當大總統(tǒng)是一件事,拉黃包車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稱,從俗人眼里看來,有高下;事的性質,從學理上解剖起來,并沒有高下。只要當大總統(tǒng)的人,信得過我可以當大總統(tǒng)才去當,實實在在把總統(tǒng)當做一件正經事來做;拉黃包車的人,信得過我可以拉黃包車才去拉,實實在在把拉車當做一件正經事來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這叫做職業(yè)的神圣。凡職業(yè)沒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職業(yè)沒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們對于各種職業(yè),沒有什么分別揀擇。總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勞作的。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至于我該做哪一種勞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
          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到圓滿呢?唯一的秘訣就是忠實,忠實從心理上發(fā)出來的便是敬?!肚f子》記佝僂丈人承蜩的故事,說道:“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無論別的什么好處,到底不肯犧牲我現(xiàn)做的事來和他交換。我信得過我當木匠的做成一張好桌子,和你們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同一價值;我信得過我當挑糞的把馬桶收拾得干凈,和你們當軍人的打勝一支壓境的敵軍同一價值。大家同是替社會做事,你不必羨慕我,我不必羨慕你。怕的是我這件事做得不妥當,便對不起這一天里頭所吃的飯。所以我做這事的時候,絲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說:“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薄粋€人對于自己的職業(yè)不敬,從學理方面說,便是褻瀆職業(yè)之神圣;從事實方面說,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結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業(yè)主義,于人生最為必要,又于人生最為有利。莊子說:“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笨鬃诱f:“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彼f的敬業(yè),不外這些道理。
    (1)根據(jù)選文第一段中畫線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敬業(yè)”。
    (2)選文第一段中列舉了“當大總統(tǒng)”和“拉黃包車”的例子,是為了論證什么觀點?
    (3)作者認為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到圓滿呢”?請用一個恰當?shù)某烧Z加以概括。
    (4)作者引用曾文正的名言屬于什么論證?其目的是什么?
    (5)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打造“工匠精神”。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精雕細琢,產品質量更要精益求精。結合選文,談談你對“工匠精神”的理解。

    發(fā)布:2024/12/10 23:0:1組卷:103引用:2難度:0.6
  • 2.非文學類文本閱讀
    從“距離說”辯護中國藝術
    朱光潛
          ①從前有一個海邊的種田人,碰見一位過客稱贊他門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說,“門前雖然沒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園菜還不差,請先生來看看?!毙臒o二用,這位種田人因為記掛著他的一園菜,就看不見大海所呈現(xiàn)給他的世界,雖然這個世界天天橫在他的眼前。我們一般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把全副精力費于飲食男女的營求,這豐富華嚴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沒有什么可以讓我們看看的。一看到天安門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東車站或是廣和飯莊的路,除了這個意義以外,天安門大街還有它的本來面目沒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時偶然地望見過。有一個秋天的午后,我由后門乘車到前門,到南池子轉彎時,猛然看見那一片淡黃的日影從西長安街一路射來,看見那一條舊宮墻的黃綠的玻璃瓦在日光下輝煌地嚴肅地閃耀,看見那些忽然現(xiàn)著奇光異彩的電車馬車人力車以及那些時裝少女和灰塵滿面滿衣的老北平人,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現(xiàn)出一個莊嚴而燦爛的世界,使我霎時間忘去它是到前門的路和我去前門一件事實。不過這種經驗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記得它是到前門的路,或是想著我要去廣和飯莊。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經驗愈多,關系也愈復雜,聯(lián)想愈紛亂,愈難見到它們的本來面目。學識愈豐富,視野愈窄狹;對于一件事物見的愈多,所見到的也就愈少。
          ②藝術的世界也還是我們日常所接觸的世界,--是它的不經見的另一面。它不經見,因為我們站得太近。要見這一面,我們須得跳開日常實用在我們四圍所畫的那一個圈套,把世界擺在一種距離以外去看。同是一個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比如說海上的霧。我在船上碰著過霧,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有些戒懼。耽誤行程還不用說,聽到若遠若近的鄰舟的警鐘,水手們手慌腳亂地走動以及乘客們的喧嚷,仿佛大難臨頭。真令人心焦氣悶。茫無邊際的大海中沒有一塊可以暫時避難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運去擺布。在這種情境中,最有修養(yǎng)的人最多也只能做到鎮(zhèn)定的工夫。但是我也站在干岸上看過海霧,那輕煙似的薄紗籠罩著那平謐如鏡的海水,許多遠山和飛鳥都被它輕抹慢掩,現(xiàn)出夢境的依稀隱約。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氣,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圍全是廣闊,沈寂,秘奧和雄偉,見不到人世的雞犬和煙火,你究竟在人間還在天上,也有些不易決定。
          ③同樣海霧卻現(xiàn)出兩重面目,完全由于觀點的不同。你坐在船上時,海霧是你的實用世界中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覺、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實際生活的需要都連瓜帶葛地固結在一塊,把你圍在里面,使你只看見它的危險性。換句話說,你和海霧的關系太密切了,距離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處之泰然的態(tài)度去欣賞它。你站在岸上時,海霧是你的實際世界以外的東西,它和你中間有一種距離,所以變成你的欣賞的對象。
          ④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藝術欣賞中我們取旁觀者的態(tài)度,丟開尋??创牢锏姆椒ǎ谑乾F(xiàn)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見的素以為平淡無奇的東西,例如破墻角的一枝花,林間一片陰影或是一個老婦人的微笑,便陡然現(xiàn)出奇姿異彩,使我們覺得它美妙。藝術家和詩人的本領就在能跳出習慣的圈套,把事物擺在適當?shù)木嚯x以外去看,丟開他們的習慣的聯(lián)想,聚精會神地觀照它們的本來面目。他們看一條街只是一條街,不是到某車站或某商店的指路標。一件事物本身自有價值,不因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關系而發(fā)生價值。
    (節(jié)選自《朱光潛談美》)(1)舉例說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所舉的任意兩個實例。
    (2)如果要引用古詩來闡明“距離產生美”,你覺得下面甲乙詩句哪個更合適?請說明理由。
    甲: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乙: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3)下列說法與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項是
     

    A.我們對于客觀世界經驗愈多,關系也愈復雜,聯(lián)想愈紛亂,愈南見到它們的美。
    B.一件事物本身自有價值,并不是因為它對人類有實用價值才具有藝術美。
    C.在藝術欣賞中我們取旁觀者的態(tài)度,丟開尋??创牢锏姆椒ǎ@樣更容易發(fā)現(xiàn)藝術的美。
    D.近處是沒有藝術的,無論是欣賞還是創(chuàng)造,要想獲得藝術世界的美,距離越遠越好。

    發(fā)布:2024/12/13 14:0:1組卷:37引用:7難度:0.7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①面對爛漫春光,有人在“紅杏枝頭”品味春意,于“拂堤楊柳”陶醉春霧,有人卻語竭詞窮,停留在“哇”“超贊”的簡單感嘆。盡管眾人眼中的景色不同,但網絡語言風靡、文化內涵缺失的現(xiàn)象,不經意間影響著越來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達。
          ②漢語在表達上有簡潔生動、意蘊深長的特點。比如,單就一個“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為其難的苦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區(qū)分,僅形容笑聲就有“哈哈”“嘻嘻”“嘿嘿”“撲哧”等。可以說,多樣的表達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著多彩生活。
          ③然而,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76.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主要表現(xiàn)在不會用復雜且精確的修辭,及基本不會引用乃至創(chuàng)作詩句。比如,yyds(永遠的神)和絕絕子(絕了)都是網絡熱詞(網絡行話),其二者所代表的網絡熱詞,在一定程度上簡化了表達形式,導致了當下網民文學失語癥的產生?!拔膶W失語”(“文字失語”)并不是疾病,而是一種表達能力的弱化?!拔淖质дZ”并非由病變導致,在某些場景中,“文字失語者”可以進行正常表達;而當需要進行邏輯完整、復雜長篇的表達時,他們就會“死機”。
          ④或許生活中,你面對想贊嘆的事物,除了“yyds”就不知如何開口;欲細細描摹心之所想時,卻發(fā)覺萬物皆可“絕絕子”。那么,你可能就患上了文學失語癥。正如網友所說,“有時腦子里想一件事,無法很利索、飽滿地說出來”,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用一套固定句式或很多夸張的語氣詞,看似個性實則雷同,既鈍化了豐富多彩的表達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吐故納新的文化積累。
          ⑤是我們的語言貧乏了嗎?并不盡然。從存量上來說,我們詞匯、句子、典故等語料的多少,可能并沒有太大變化。從增量上說,網絡語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與其說語言貧乏,不如說是表達上的一種偏愛?;ヂ?lián)網時代爭分奪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簡潔的表達。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讓同質化信息唾手可得,隨手復制粘貼稱得上高效。網絡語言所創(chuàng)造的大量新詞句、新修辭,在簡化語言的同時也為其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和時代感。
          ⑥語言的活力來自常用常新。在一個新詞匯層出不窮的時代,準確說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詞匯更有價值。很多時候,網絡用語的風頭正盛只是暫時的,真正擁有生命力的語言總會在時間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內心感受的差異化表達,才能經久不衰,造就語言的經典。
          ⑦身處網絡時代,我們或許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時間以來,從教科書上的“姥 姥”“外婆”的稱謂之爭,到“遠上寒山石徑斜”“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等詩詞的古音討論,如今的語言生活空前活躍也空前復雜。在語言的吐故納新中,倒映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激蕩、文化與生活的互動。如何對待語言、如何更好表達,其實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對待生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用豐富的表達去認清自我、認識生活,在創(chuàng)新與守正的辯證中感悟過去、探索未來,語言的河流就會奔騰不息,交流與溝通就能心心相印。
    (1)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漢語表達簡潔生動,意味深長,多彩生活必須通過多樣的表達,才能折射出多重情感。
    B7.6.5%的國人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不會使用修辭,更不會引用或是創(chuàng)作詩句。
    C.從增量上來看,被偏愛的網絡語言等已經有了新的迅猛增加。
    D.一些稱謂之爭及詩詞的古音討論,反映出如今語言生活的空前活躍和復雜,展現(xiàn)出文化與生活的矛盾。
    (2)面對網絡語言風靡這一現(xiàn)象,我們應該要怎么做?請結合文章闡述。
    (3)結合文章,說說“文學失語癥”有哪些癥狀。

    發(fā)布:2024/12/26 14:30:1組卷:18引用:2難度:0.3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