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①《李白詩集》二十卷,舊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雜著六十篇者,知制誥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廣也。次道既已類廣白詩,自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書,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②蓋白蜀郡人,初隱岷山,出居襄漢之間,南游江淮,至楚觀云夢。云夢許氏者,高宗時(shí)宰相圉師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云夢者三年。去,之齊魯,居徂徠山竹溪。入?yún)?,至長安,明皇聞其名,召見以為翰林供奉。頃之,不合去。北抵趙、魏、燕、晉,西涉歧、邠,歷商於,至洛陽,游梁最久,復(fù)之齊、魯,南浮淮、泗,再入?yún)?,轉(zhuǎn)徙金陵,上秋浦、潯陽。天寶十四載,安祿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節(jié)度東南,白時(shí)臥廬山,璘迫致之。璘軍敗丹陽,白奔亡宿松,坐系潯陽獄。宣撫大使崔渙與御史中丞宋若思驗(yàn)治白,以為罪薄宜貰,而若思軍赴河南,遂釋白囚,使謀其軍事,上書肅宗,薦白材可用,不報(bào)。是時(shí),白年五十有七矣。乾元元年,終以污璘事長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峽江,至巫山,以赦得釋,憩岳陽、江夏,久之,復(fù)如潯陽,過金陵,徘徊于歷陽、宣城二郡。其族人李陽冰為當(dāng)涂令,白過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時(shí)寶應(yīng)元年也。其始終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詩書所自敘可考者也。
③范傳正為白墓志,稱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勝景,終年不移”。則見于白之自敘者,蓋亦其略也?!?bdo class="mathjye-underpoint2">舊史》稱白山東人,為翰林待詔;又稱永王璘節(jié)度揚(yáng)州,白在宣城謁見,遂辟為從事。而《新書》又稱白流夜郎,還潯陽,坐事下獄,宋若思釋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敘。蓋史誤也。
④白之詩連類引義雖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辭閎肆雋偉殆騷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舊史》稱白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余以為實(shí)錄。而《新書》不著其語,故錄之,使覽者得詳焉。
(選自《曾鞏文集?李白詩集后序》,有刪改)【注】①宋敏求:字次道,北宋著名藏書家。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BB
A.白之詩/連類引義/雖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辭/閎肆雋偉/殆騷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舊史》稱白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余以為實(shí)錄
B.白之詩/連類引義/雖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辭閎肆雋偉/殆騷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舊史》稱白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余以為實(shí)錄
C.白之詩/連類引義/雖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辭/閎肆雋偉/殆騷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舊史》稱白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余以為實(shí)錄
D.白之詩/連類引義/雖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辭閎肆雋偉/殆騷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舊史》稱白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余以為實(shí)錄
(2)下列對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DD
A.知制誥,為掌管起草詔令之意,后用作官銜名。制,是皇帝頒布的重大制度,加皇帝的印璽;誥,起初是用以指告誡之文,后用以封贈?!爸煨⒓冏臃f”中“知府”,知,是掌管、主持之意。
B.“序”,文體名。同《琵琶行(并序)》《滕王閣序》中“序”?!昂笮颉豹q“跋”,刊于卷末的序文。《短歌行》中“行”,《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吟”,《師說》中“說”,《赤壁賦》中“賦”,《登泰山記》《黃岡竹樓記》中“記”均表體裁。
C.天寶、乾元、寶應(yīng),同“元和十年”“乾隆三十九年”,都是年號紀(jì)年法。一個皇帝可以擁有多個年號?!叭尚缰铩薄笆窃露∥础笔歉芍в?jì)時(shí)法?!凹韧笔寝r(nóng)歷每月十六日,“晦”是農(nóng)歷的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即“五更”。
D.《舊史》,指《舊唐書》?!扒八氖贰敝浮妒酚洝贰稘h書》《后漢書》《三國志》,“四書”指《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六經(jīng)”指《詩》《書》《禮》《孝經(jīng)》《易經(jīng)》《春秋》,“詩經(jīng)六義”指“風(fēng)雅頌”“賦比興”。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BB
A.宋敏求只對李白的詩作進(jìn)行了分類補(bǔ)注,沒有考定詩作的先后次序。治學(xué)一向嚴(yán)謹(jǐn)?shù)脑栒J(rèn)為不妥,于是在得到詩集之后,又考訂作品的先后次序重新加以編排。
B.李白因李璘的牽連被拘押,負(fù)責(zé)審理此案的官員認(rèn)為李白罪過很輕,應(yīng)當(dāng)赦免,并向皇帝上奏章推薦李白,但皇帝沒有同意,李白最終被判流放。
C.曾鞏概述了安史之亂時(shí)期李白的遭遇與其悲壯的晚年生活。表面上是不加感情的敘述,但從選詞煉字上,自能折射出作者對詩人的同情心態(tài)。
D.曾鞏在后序中先后兩次提到了《新唐書》,第一次指出《新唐書》中有關(guān)李白記敘的幾處失實(shí),第二次指出《新唐書》對李白的相關(guān)評價(jià)沒有寫明。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璘軍敗丹陽,白奔亡宿松,坐系潯陽獄。
②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shí)或見恕也。(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5)本文第一段交代寫序原因,請對其它三段的內(nèi)容作簡要概括。
【答案】B;D;B
【解答】
【點(diǎn)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fù)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9引用:1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狄仁杰論
蘇轍 母后臨朝,據(jù)人君之地而私其親。有志之士,將欲正之,?;疾豢恕h呂后欲王諸呂,王陵以高帝舊約爭之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背之不可。”言雖直,不見省。陵幸而不死,亦廢不用。唐武后廢廬陵王而立豫王①。豫王雖在位,未嘗省天下事。徐敬業(yè)為之起兵于外,裴炎爭之于內(nèi),皆不旋踵為戮,何者?位尊權(quán)重,臣下無所奈何,勢必至此也?;莸壑鲆玻惼铰爮埍俳?jì),封王諸呂,呂后安之。故平與周勃得執(zhí)將相之柄,以伺其間。周勃得入北軍左袒一呼,而呂氏以亡。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稱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殺天下豪俊志得氣滿以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狄仁杰雖為宰相而未嘗一言,及后欲以三思為太子,仁杰乃曰:“臣觀天人未厭唐德。頃匈奴犯邊,陛下使三思募士,逾月不及千人,及使廬陵王不旬即得五萬人。今欲立嗣,非廬陵不可?!焙笈T議。久之,復(fù)召問曰:“朕數(shù)夢雙陸不勝,何也?”對曰:“雙陸不勝,無子也。意者天以此儆陛下耶。文皇帝身蹈鋒刃,百戰(zhàn)以有天下,傳之子孫。先帝寢疾,詔陛下監(jiān)國,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余年矣。又欲以三思為后,且母子與姑侄孰親?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血食于太廟。三思立廟,無祔姑之禮。”后感悟,即日遣徐彥伯迎廬陵于房州而立之。
蓋王陵、裴炎迎禍亂之鋒,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廢則死。陳平、狄仁杰待其已衰而徐正之,故身與國俱全。惟呂后無子,親止于侄,故沒身而后變。武后有子,母子之愛,人情之所同,故老而自復(fù)。由此觀之,陳、狄之所以成功者,皆以緩得之也。然廬陵既立,而張易之、昌宗未去。仁杰猶置之不問,復(fù)授之張柬之,俟其惡稔而后取。老氏有言:“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qiáng)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qiáng)。”二公得之矣。
(選自《四庫全書?歷代名賢確論》)【注】①廬陵王即唐中宗李顯,豫王即唐睿宗李旦,二人皆為武則天所生。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稱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殺天下/豪俊志得氣滿/以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
B.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稱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殺天下豪俊/志得氣滿/以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
C.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稱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殺天下豪俊/志得氣滿/以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
D.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稱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殺天下/豪俊志得氣滿/以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
(2)下列對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左袒,古代儀禮,露出左臂。太尉周勃謀誅諸呂,行令軍中說:“為呂氏右袒,為劉氏左袒。”軍中皆左袒。后來管偏護(hù)一方叫“左袒”。
B.雙陸,古代的一種賭博游戲,局如棋盤,左右各有六路,子分黑白,雙方各持十五子相博。
C.文皇帝,即唐太宗李世民,初謚文皇帝,后加謚為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太宗是他的年號。
D.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殺牲取血以祭,故稱;也指用于祭祀的食品。古代常常以“血食”指代國家命脈的延續(xù)。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處在當(dāng)時(shí)復(fù)雜政治局勢中,狄仁杰謹(jǐn)慎以對。對于立嗣一事,他先是不置可否,后借機(jī)從母子親情的角度說服武后立其子李顯為嗣。
B.匈奴侵犯邊境時(shí),武則天讓武三思募兵超過一月卻不到一千人,而讓廬陵王募兵不到十天就得到五萬人,由此可見,當(dāng)時(shí)的民心是順應(yīng)李唐王朝的。
C.廬陵王被立為太子后,武后勢力還未鏟除,狄仁杰授意張柬之處理,等到武后的罪惡到達(dá)極點(diǎn)然后才處置。
D.選文將唐代狄仁杰如何應(yīng)對武則天,與漢代朝臣如何應(yīng)對呂后,進(jìn)行并舉論證,形成正反對比,突出了狄仁杰的政治智慧。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徐敬業(yè)為之起兵于外,裴炎爭之于內(nèi),皆不旋踵為戮,何者?
②蓋王陵、裴炎迎禍亂之鋒,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廢則死。
(5)文末引用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話語,作出“二公得之矣”的結(jié)論。請結(jié)合選文簡要說明作者為何得出這一結(jié)論。發(fā)布:2025/1/1 2:30:1組卷:3引用:2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榮名者,必尊賢而下士。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遠(yuǎn)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是故呂尚聘而天下知商將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齊秦之必霸也,豈特船乘哉!
齊景公問于孔子曰:“秦穆公其國小,處僻而霸,何也?”對曰:“其國小而志大,雖處僻而其政中,其舉果,其謀和,其令不偷。親舉五段大夫(注:指百里奚)于系縲之中,與之語三日而授之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霸則小矣?!?br /> 齊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嘆曰:“昔我先君桓公,長轂八百乘以霸諸侯。今我長轂三千乘,而不敢久處于此者,豈其無管仲歟!”弦章對曰:“臣聞之,水廣則魚大,君明則臣忠。昔有恒公,故有管仲;今恒公在此,則車下之臣盡管仲也。”
周公攝天子位七年,布衣之士,執(zhí)贊所師見者十二人,窮巷白屋所見者四十九人,時(shí)進(jìn)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朝者萬人。當(dāng)此之時(shí),誠使周公驕而且吝,則天下賢士至者寡矣。茍有至者,則必貪而尸祿者也,尸祿之臣,不能存君矣。
衛(wèi)君問于田讓曰:“寡人封侯盡千里之地,賞賜盡御府繒帛而士不至,何也?”田讓對曰:“君之賞賜,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誅罰,不可以理避也;猶舉杖而呼狗,張弓而祝雞矣;雖有香餌而不能致者,害之必也。”
(節(jié)選自《說苑?尊賢》,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遠(yuǎn)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
B.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遠(yuǎn)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
C.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遠(yuǎn)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
D.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遠(yuǎn)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
(2)下列對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而垂榮名者”與“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遙游》)兩句中的“垂”字含義不同。
B.“其舉果”與“汝不果來”(《祭十二郎文》)兩句中的“果”字含義不同。
C.“雖王可也”與“雖無風(fēng),亦浪涌”(《過小孤山大孤山》)兩句中的“雖”含義相同。
D.“周公攝天子位七年”與“攝乎大國之間”(《論語?先進(jìn)》)兩句中的“攝”字含義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齊景公向孔子詢問秦穆公國小地僻卻能稱霸的原因,孔子認(rèn)為穆公志向遠(yuǎn)大,為政恰當(dāng),能在囚犯中選拔并重用百里奚,像他這樣做都可以稱王了,何況稱霸。
B.齊景公感嘆當(dāng)年桓公憑借八百輛兵車稱霸諸侯,而如今自己兵車超過桓公卻不敢長久呆在岐堤,是因?yàn)闆]有管仲。弦章指出君明則臣忠,有桓公才有管仲。
C.周公非常禮賢下士,曾多次攜帶禮物去拜見平民百姓,按時(shí)舉薦賢才,親自教導(dǎo)士人,假如周公傲慢而且吝嗇,那么前來投奔的賢士就會少得多。
D.衛(wèi)君覺得自己封賞非常大方,可賢士仍不來,有點(diǎn)想不通。田讓認(rèn)為他公私不分,獎賞不能憑功獲得,處罰不能靠理避開,必然受到傷害,所以賢士不來。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齊秦之必霸也,豈特船乘哉!
②茍有至者,則必貪而尸祿者也,尸祿之臣,不能存君矣。發(fā)布:2025/1/1 4:30:2組卷:2引用:1難度:0.6 -
3.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松風(fēng)閣記
[明]劉基
雨、風(fēng)、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無形而有聲,惟風(fēng)亦然。
風(fēng)不能自為聲,附于物而有聲,非若雷之怒號,訇磕于虛無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為聲,故其聲一隨于物:大小清濁,可喜可愕,悉隨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①雖附之不能為聲谷虛而大其聲雄以厲水蕩而柔其聲洶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駭膽而驚心。故獨(dú)于草木為宜。
而草木之中,葉之大者,其聲窒;葉之槁者,其聲悲;葉之弱者,其聲懦而不揚(yáng)。是故宜于風(fēng)者莫如松。
蓋松之為物,干挺而枝樛(jiū),葉細(xì)而條長,離奇而巃嵸②,瀟灑而扶疏,鬖髿③(sān suō)而玲瓏。故風(fēng)之過之,不壅不激,疏通暢達(dá),有自然之音;故聽之可以解煩黷,滌昏穢,曠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遙太空,與造化游。宜乎適意山林之士,樂之而不能違也。
金雞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幾百年矣。微風(fēng)拂之,聲如暗泉颯颯走石瀨;稍大,則如奏雅樂;其大風(fēng)至,則如揚(yáng)波濤,又如振鼓,隱隱有節(jié)奏。
方舟上人④為閣其下,而名之曰松風(fēng)之閣。予嘗過而止之,洋洋乎若將留而忘歸焉。蓋雖在山林,而去人不遠(yuǎn)。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觀于松可以適吾目,聽于松可以適吾耳,偃蹇而優(yōu)游,逍遙而相羊,無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樂,可以永日,又何必濯潁水而以為高,登首陽而以為清也哉⑤?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無所定,而于是閣不能忘情,故將與上人別而書此以為之記。時(shí)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注】①屃赑(xì bì):強(qiáng)壯有力的樣子。②巃嵸(lóng zōng):聚集的樣子。③鬖髿(sān suō):比喻草木枝葉散亂貌。④方舟上人:法號叫方舟的老和尚。⑤《高士傳》:許由耕于中岳潁水之陽箕山之下。堯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潁水濱?!妒酚洝罚何渫跻哑揭髞y,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A. 瀟灑而扶疏 扶疏:枝葉殘落貌 B. 不壅不激 壅:堵塞,阻止 C. 無外物以汩其心 汩:擾亂,干擾 D. 蓋雖在山林,而去人不遠(yuǎn) 去:距離
A. 土石屃赑雖附之/不能為聲/谷虛而大/其聲雄/以厲水蕩/而柔其聲洶以豗。
B. 土石屃赑/雖附之/不能為/聲谷虛而大/其聲雄/以厲水蕩而柔/其聲洶以豗。
C. 土石屃赑雖附之/不能為聲/谷虛而大/其聲雄以厲/水蕩而柔/其聲洶以豗。
D. 土石屃赑雖附之/不能為/聲谷虛而大/其聲雄以厲/水蕩而柔/其聲洶以豗。
(3)下列各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文章開頭寫雨、露、雷是為了襯托風(fēng)無形有聲、附物為聲。風(fēng)的聲音是一直附著于其它物體上的。
B.文章第二段至四段先寫風(fēng)吹它物之聲令人“駭膽而驚心”,次寫草木之聲令人不快,最后寫松風(fēng)之聲令人“曠神怡情”,層層推進(jìn),井然有序。
C.第五段連用四個比喻,筆墨簡練,形象真切地表現(xiàn)金雞峰三松隨風(fēng)勢由弱而強(qiáng),其聲亦隨之變化萬端的特征,令人如臨其境。
D.本文描繪了松風(fēng)閣的獨(dú)特風(fēng)聲,抒發(fā)了對山間美景的鐘愛之情,表達(dá)了融入自然、追求寧靜生活但并不消極避世的意愿。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予嘗過而止之,洋洋乎若將留而忘歸焉。
譯文:
②又何必濯潁水而以為高,登首陽而以為清也哉?
譯文:發(fā)布:2025/1/1 2:30:1組卷:10引用:3難度:0.7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