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之善,故民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r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俯足以妻子 蓄:供養(yǎng)
B.明君民之產(chǎn) 制:限制
C.百畝之田,勿其時 奪:耽誤
D.樂歲終身苦 樂歲:豐年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D
D

①故民從之也輕 ②雞、豚、狗、彘
③然后從刑之 ④然后驅之善
A.①②兩個“之”字相同 ③④兩個“而”字也相同
B.①②兩個“之”字相同 ③④兩個“而”字不同
C.①②兩個“之”字不同 ③④兩個“而”字也不同
D.①②兩個“之”字不同 ③④兩個“而”字相同
(3)下列對文意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孟子在文章的這個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張,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談話中首先從“養(yǎng)”“教”兩個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內(nèi)容,這二者的關系是在施“教”的基礎上有“養(yǎng)”。
C.為了進一步說服齊宣王,孟子在談話中提出了從田宅桑畜直到禮義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圖。
D.孟子的這一番話,充分體現(xiàn)了善于論辯、富有氣勢的特點。
(4)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答案】B;D;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10/17 16:0:2組卷:1引用:3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燕子之【1】為王三年,國內(nèi)大亂。將軍市被與太子平謀攻子之。齊王令人謂太子曰:“寡人聞太子將飭君臣之義,父子之位,寡人之國唯太子所以令之?!碧右蛞h聚眾,使市被攻子之,不克。市被反攻太子。構難數(shù)月,死者數(shù)萬人,百姓恫恐。齊王令章子將五都之兵,因北地之眾以伐燕。燕士卒不戰(zhàn),城門不閉。齊人取子之,醢之,遂殺燕王噲。
          齊王問孟子曰:“或謂寡人勿取燕,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夭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諸侯將謀救燕。齊王謂孟子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于天下者,湯是也;未聞千里畏人者也?!稌吩唬骸畯形液?,后來其蘇。【2】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3】止其重器,謀燕眾,置君而后去之,而猶可及止也?!饼R王不聽。
          已而燕人叛。王曰:“吾甚慚于孟子?!标愘Z曰:“王患焉?!蹦艘娒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标愘Z曰:“周公使管叔監(jiān)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將畔使之與?”曰:“不知也。陳賈曰:“然則圣人亦有過與?”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取材于《資治通鑒》注釋:【1】子之:姬姓,戰(zhàn)國時期燕國權臣?!?】本句意思是“《尚書》說:‘盼望我們的君主,他來了我們就可以獲得解救’”?!?】旄倪(máoní):老人和幼兒。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父子之位 明:申明
    B.五旬而 舉:攻克
    C.王患焉 無:沒有
    D.及其 更:改正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使市被攻子之 周公使管叔監(jiān)商
    B.取之燕民悅則取之 周公知其將畔使之與
    C.簞食壺漿迎王師 未聞千里畏人者也
    D.民以為將拯己水火之中也 燕眾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或謂寡人勿取燕,或謂寡人取之
    有人要我別攻占燕國,有人卻要我乘機攻占它
    B.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假使新統(tǒng)治下的水更深,火更熱,百姓只有轉而心向別國罷了
    C.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各地有很多謀劃來討伐我的人,我該怎么對待他們呢
    D.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
    古代的君子,有錯就改;現(xiàn)在的君子,有錯聽之任之
    (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王有意幫燕太子整飭君臣大義,卻造成燕國內(nèi)亂,百姓恐慌。
    B.孟子用周文王的事例告誡齊王應該以仁義為重,不要攻占燕國。
    C.孟子勸告齊王應該改變施政策略,推舉新國君,然后離開燕國。
    D.燕人反叛令齊王后悔沒聽孟子建議,陳賈則去找孟子調(diào)合關系。
    (5)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分條概括孟子所說的施行仁政的方法。
    發(fā)布:2024/10/19 0:0:1組卷:2引用:1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左文襄(左宗棠)禮部報罷,回籍,侘傺甚,充醴陵書院山長,修脯至菲,幾無以給朝夕。時安化陶文毅公(陶澍)方督兩江,乞假回籍省墓。醴陵為贛、湘孔道,縣令特書院為行館,囑文襄撰書楹帖。文毅睹楹帖,激賞不已。問縣令孰所撰,令具以文襄姓名對,即遣輿馬迎之至,談一日夜,大洽,即入幕府,禮為上賓。文毅得子晚,其公子尚在髫齡,而文襄有一女,年與相若。文毅一日置酒,邀文襄至,酒半,為述求婚意。文襄遜謝不敢當,文毅曰:“君毋然,君他日功名,必在老夫上。吾老而子幼,不及睹其成立,欲以教誨累君,且將以家事相付托也?!蔽南逯豢赊o,即慨然允諾。未幾,文毅騎箕文襄經(jīng)紀喪事挈公子歸里親為課讀,且部署其家事,內(nèi)外井井,如文毅在時。陶氏族人欺公子年幼,群謀染指,賴文襄之御侮,得無事。文毅藏書綦富,文襄暇日皆遍讀之,學力由是日進,一生勛業(yè),蓋悉植基于是時也。(選自徐珂《清稗類鈔》,有刪改)材料二:
          陶澍未第時,家極貧,課徒自給。而公性頗豪,嗜飲善博,雖家無儋石儲,不顧也。后值歲暮,其婦崔泣謂公曰:“貧迫如此,妾實不能同為餓殍。為君計,鬻妾亦可度歲。不然,愿賜絕婚書,俾妾另謀生活?!惫υ唬骸扒渥R何淺!我未交大運耳。日者謂我命當至一品。姑徐之,勿愁富貴也?!眿D曰:“君有此大福,自有與君同享者。妾不敢作此想,請與君辭,聽君好消息矣。”公不得已,書離婚書與之。
          戴癡者,善飲,每以無飲友為恨。一日晚飲于市,見公袒衣而沽飲,飲頗豪,呼而問為誰,公答姓陶。曰:“子飲可幾何?”公曰:“予好飲,而終未有能醉我者?!贝飨采?,曰:“我將與子較量?!彼旃翝狨捕Y,曳與對飲。兩甕既罄,公微醺,而戴已玉山頹倒矣。公起去,次日戴醒而憶之,復覓陶公飲,極歡。自是,遂與公為酒友。
    (選自朱翊清《埋憂集》,有刪改)(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
    文毅A騎箕B文襄經(jīng)紀C喪事D挈公子歸E里F親為G課讀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禮部,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等職事,禮部長官被稱為禮部尚書。
    B.文中“延入幕府”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延至其家”的“延”含義相同。
    C.假,借、借助。與“假輿馬者”(《勸學》)中的“假”意思相同。
    D.既罄,文中指喝完了,其中的“罄”與成語“罄竹難書”中的“罄”含義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宗棠在家鄉(xiāng)擔任醴陵書院的山長時,十分落魄,身為兩江總督的陶澍卻有識人之能,看到左宗棠寫的楹聯(lián)便嘆賞不已。
    B.陶澍生前將自己的家事托付給左宗棠,并交代他要讀書。在陶澍去世后,左宗棠不負所托,通讀陶澍藏書,奠定功業(yè)的根基。
    C.陶澍沒考中科舉時家里很貧窮,靠教書補貼家用,而他喜歡喝酒賭博,家里衣食難以為繼,妻子便要離開他另謀生路。
    D.戴癡以沒有酒友為憾,一天晚上在集市與陶澍相遇,就與陶澍較量喝酒,結果戴癡大醉,而陶澍還好,于是兩人結為酒友。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文襄暇日皆遍讀之,學力由是日進,一生勛業(yè),蓋悉植基于是時也。
    ②貧迫如此,妾實不能同為餓殍。為君計,鬻妾亦可度歲。
    (5)兩則材料中都表現(xiàn)了陶澍心胸寬廣的內(nèi)容,請具體分析。
    發(fā)布:2024/10/16 10:0:5組卷:5引用:2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頃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燒先王之墓,王徙東北,保于陳城。楚遂削弱,為秦所輕。于是白起又將兵來伐。
          楚人有黃歇者,游學博聞,襄王以為辯,故使于秦。說昭王曰:“天下莫強于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斗而駑犬受其弊,不如善楚。臣聞之:‘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翊髧匕胩煜?,此從生民以來,萬乘之地未嘗有也。王若能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辭讓之誡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負人徒之眾,仗兵甲之強,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有后患?!对姟吩疲骸也挥谐?,鮮克有終?!搜允贾?,終之難也。何以知其也?智氏見伐趙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禍也;吳見伐齊之便,而不知干隧之敗也。此二國者,非無大功也,沒利于前,而患于后也。吳之信越也,從而伐齊,既勝齊人于艾陵,還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智氏信韓、魏,從而伐趙,勝有日矣,韓、魏反之,殺智伯瑤于鑿臺之上。今王姑楚之不毀也,而忘毀楚之強魏也。臣為大王慮而不取。從此觀之,楚國,援也;鄰國,敵也。今王中道而信韓、魏之善王也,此正吳信越也。臣聞,敵不可,時不可失。臣恐韓、魏之卑辭慮患,而實欺大國也。此何也?王既無重世之德于韓、魏,而有累世之怨矣。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百世矣。社稷壞,宗廟隳;首身分離,骨草澤;父子老弱系虜,相隨于路。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是王攻楚之日,則出兵?王將藉路于仇讎之韓、魏乎?兵出之日而王憂其不反也。王若不藉路于仇讎之韓、魏,必攻隨陽、右壤。隨陽、右壤,此皆廣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是王有毀楚之名,無得地之實也。且王攻楚之日,四國必悉起應王。王破楚以肥韓、魏于中國而勁齊,是王失計也?!?br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四?頃襄王二十年》)(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王若能持功A守威B省攻伐之心而肥C辭讓之誡D三E王不足四F五伯不足六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則出兵”中的“惡”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羞惡之心”的“惡”讀音不同,含義也不同。
    B.“然”,文中為“這樣”之義?!爸淙?,而不知其所以然”中的“然”字,義為“對”“正確”。
    C.文中“而易患于后也”中的“易”字,與文中“敵不可易”中的“易”字含義不相同。
    D.“首身分離,暴骨草澤”一句中的“暴”同“曝”,可以翻譯為“暴露”。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段點明黃歇出使秦國的背景:楚國西陵被占,楚王祖墳被燒,被迫遷都,國勢日衰,此時秦軍又來伐楚。
    B.黃歇認為,秦、楚兩強相爭,猶如兩虎相斗,得不償失,反而會讓其他國家坐收漁翁之利,實在是不可取。
    C.為使秦國退兵,黃歇表面上時時處處站在秦國的角度勸說秦王,這與《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如出一轍。
    D.黃歇提醒秦王,如果秦軍執(zhí)意要攻打楚國,那么,韓、魏等四國勢必都會響應秦國攻打楚國,從中漁利。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吳之信越也,從而伐齊,既勝齊人于艾陵,還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
    發(fā)布:2024/10/18 14:0:1組卷:1引用:1難度:0.6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網(wǎng)站地圖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