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任官制度和官僚機構的變化反映并影響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變化。
材料一 世卿世祿制是氏族貴族特權的殘余,亦是對君主任免官吏權力的限制。由國君掌握任免權力的官僚制度,起源于春秋中后期。一大批沒落中小貴族離開其原來的宗族,憑借其個人才能,以單純士人的身份投身于有勢力的卿大夫之家,與其投靠的卿大夫家族沒有血緣宗法關系,僅僅是憑著對新家主的忠心而受新主人的豢養(yǎng)。戰(zhàn)國時期,這種官僚制度由于士階層的壯大而獲得發(fā)展。其時教育制度亦正發(fā)生著根本變化,私學培養(yǎng)著官僚的后備人才。這個時期各國的變法,更是從立法與法制上對官僚體制作了制度上的規(guī)定,并最終宣告世卿世祿制退出舞臺。
--摘編自沈長云等著《戰(zhàn)國史與戰(zhàn)國文明》(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戰(zhàn)國時期官僚制度形成的歷史條件。
材料二 唐朝三省制度若給予充分的運作,尤其門下省封駁權的發(fā)揮,對皇權的確可產生相當程度的制衡作用。但玄宗即位后,仍沿續(xù)武則天以來的政策,側重中書省權責,開元十一年(723年),進而改政事堂(宰相議政之所)為“中書門下”,將中書省和門下省合為一體,簡化了中樞機構的決策程序,無形中使相權更加弱化,相對的有利于皇權的運作。
--摘編自高明士等著《隋唐五代史》等(2)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玄宗對三省制的改變及其原因。明朝三省和六部機構的存廢沿革狀況如何?說明了什么問題?
材料三 鴉片戰(zhàn)爭前,清政府的外交事務主要由禮部和理藩院兼理。
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設立“五口通商大臣”,由兩廣總督或兩江總督兼任,專門管理對外通商、交涉事宜。
1862年,清政府正式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總理大臣由皇帝指派,其職權范圍主要是管理外交,并經管通商、海防、軍務、關稅等事務。其下屬的南洋大臣、北洋大臣由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兼任。
1901年,清政府將總理衙門改制為外務部。
1903-1905年,清政府設立商部、學部、巡警部,打破了自隋唐以來傳統(tǒng)的六部建置。
1906-1911年,進行官制調整,設吏、學、民政、度支、農工商、陸軍、法部、禮部等部,后增設海軍部。以上各部成為以后北洋政府國務院政府機構的基本框架。部下設司,司下設科,完成了近代體制的改革。
(3)以“近代社會變遷與政治變革”為視角,解讀晚清時期政府機構演變的趨勢。
【考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武則天和武周政權.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25引用:3難度:0.3
相似題
-
1.自秦漢以來我國古代中央和地方關系演變的基本趨勢,不正確的是( ?。?/h2>
A.中央對地方的治理漸趨加強 B.加強皇權,分散相權 C.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 D.強化中央對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監(jiān)視 發(fā)布:2025/1/3 20:0:4組卷:0引用:3難度:0.7 -
2.《文獻通考》記載:“按自魏晉以來,宰相但以他官參掌機密,或委知政事者是矣。無有常官。其相國、丞相或為贈官,或則不置,自為尊崇之位,多非人臣之職,其真為宰相者不必居此官?!辈牧险J為( )
A.魏晉以后廢除了宰相制度 B.中樞機構不再設置輔佐政務的官職 C.宰相并非正式官名 D.魏晉以前確實有宰相官名 發(fā)布:2024/12/22 0:0:3組卷:4引用:1難度:0.5 -
3.學完《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一單元后,有四位同學分別撰寫研究歷史小論文,其中論文標題出現(xiàn)史實錯誤的是( )
A.《淺議西周分封制》 B.《談北宋“重文輕武”的特點與影響》 C.《簡議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 D.《論清代丞相與軍機大臣的權力制衡》 發(fā)布:2024/12/27 11:30:5組卷:0引用:4難度:0.6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