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菁優(yōu)網(wǎng)
“三兔共耳”的裝飾圖案廣泛分布于古絲綢之路沿線的亞歐大陸各地,成為當?shù)刈诮?、文化與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圖飾,沿用至今。目前已知該圖案年代最早的實例存于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壁畫中“三兔共耳”發(fā)端于隋初,圖案的主體構成呈圓形,三只兔子以等邊三角形均勻分布其中,兩兩共用一耳,相互追逐,首尾相接,動感十足,造型優(yōu)美.古人眼中“兔”的內涵很豐富,西晉張華《博物志》中說:“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薄叭霉捕钡摹肮采眲?chuàng)作手法也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宇宙觀,有自秦漢以來“三圓三方”宇宙模型的影子,體現(xiàn)著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一些西方學者認為“這幅圖具有神秘的力量”,能夠為人們帶來無限遐想和吉祥的寓意。
——摘編自趙燕林《千年壁畫“三兔共耳”緣何聞名中西?》(1)根據(jù)材料,概括“三兔共耳”裝飾圖案所蘊含的歷史信息。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擇一種類型的史料佐證“三兔共耳”所體現(xiàn)的哲學觀念,并簡要說明。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5引用:3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末清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的高峰時期。明末李之藻、徐光啟等學者接受西學,與傳教士合作翻譯西方地理學、數(shù)學、農學水利等書籍.清代初年,一些學者自覺不自覺地由中學西學相通相合的看法,轉向“西學中源”說,即認為西學出于中國,中;國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傳教士出于其自身的目的,在利用科學技術作為傳教手段之時,也有意迎合中國知識界“西學中源”的說法?!拔鲗W中源”說的產(chǎn)及其流傳,其著服點在于接受西學,吸納西學,它反映了當時的學人士子對以西學為代表的外域文明一種接納的心態(tài),一種開放的意識,一種融合的觀念。
    ——摘編自黃愛平《明清之際“西學中源”》材料二:曾國海在奏陳中認為:“蓋翻譯一事,系制造之根本”……譯書方法具體地說:“將所欲譯者,兩人先熟覽朐中而書理已明,則與華士同譯,乃以西書之義,逐句譯成華語,華士以筆述之;若有難言處,則與華士斟酌何法可明;若華士有不明處,則講明之。譯后,華士將稿改正潤色,令合于中國文法……洋務派領導的翻譯出版活動有意識地介紹科學基礎知識,以提高普通民眾的科學素質為宗旨的活動為科學啟蒙。
    江南制造局翻譯出版西方書籍一覽表(部分)
    目別 種數(shù) 圖數(shù)(注:插圖) 本數(shù) 目別 種數(shù) 圖數(shù)(注:插圖) 本數(shù)
    兵政 43 1660 112 格致 3 160 7
    船政 9 177 21 物理 10 1311 25
    工程 5 169 13 化學 11 717 73
    礦學 10 1383 36 醫(yī)學 91 958 63
    工藝 36 2856 76 合計 218 9391 426
    ——摘編自李綱、倪波《試論洋務運動中的翻譯出版活動》
    材料三:從國際共產(chǎn)主義和社會主義運動軌跡中去把握黨的百年歷史,《火星報》創(chuàng)辦的近三年時間里,共發(fā)表了三百多篇論述黨的工作的文章。在《火星報》的宣傳、引導下,列寧的建黨思想深入人心?!痘鹦菆蟆窞槎韲鐣裰鞴h制定并宣傳黨綱的任務圓滿完成↓.創(chuàng)辦《火星報》,列寧行動的核心都是建黨,其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立場每時每刻體現(xiàn)于辦報活動之中,他創(chuàng)造性地將馬克思恩格斯的辦報思想與俄國實踐相結合,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
    ——摘編自高金萍《照亮新時代的“星星之火”——列寧早期黨報思想及其現(xiàn)實價值》(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出現(xiàn)“西學中源”說的原因。結合所學,分別列舉此時學者與傳教士在地圖、數(shù)學、農學水利等三個領域的合作成就。
    (2)根據(jù)材料二,概括洋務派翻譯活動的特點,結合所學,簡述其積極影響。
    (3)根據(jù)材料三,結合所學,指出列寧創(chuàng)辦《火星報》的目的。從社會主義運動史的角度,闡述列寧“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及影響。
    發(fā)布:2024/8/3 8:0:9組卷:1引用:3難度:0.5
  • 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史料一《后漢書?西域傳》對大秦(對古羅馬的稱呼)有如下記載:“以金銀為錢,銀錢十當金錢一。與安息(前3世紀興起于伊朗高原,長期與羅馬帝國對抗)、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質直,市無二價。谷食常賤,國用富饒。鄰國使到其界首者,乘驛詣王都,至則給以金錢。其王常欲通使于漢,而安息欲以增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并無珍異,疑傳者過焉?!?br />——據(jù)《中外歷史綱要》(下)史料二 拜占庭帝國金幣在中國出土數(shù)量很多。如圖是在中國北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國阿納斯塔修斯一世時期 (491-518年)的幣。
    ——據(jù)《歷史選擇性必修2》菁優(yōu)網(wǎng)
    材料二:
    菁優(yōu)網(wǎng)?
    16-19世紀的跨太平洋貿易和環(huán)太平洋貿易被賦予多種稱呼“絲綢之路”“絲銀之路”“香料之路”“苦力貿易之路”,不同的稱呼反映人們對太平洋貿易之路的不同理解。
    ——摘編自吳杰偉《太平洋絲綢之路歷史價值的新思考》(1)根據(jù)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則史料對探究古代中國與羅馬的交往有哪些史料價值。
    (2)圍繞歷史上的太平洋貿易之路,選擇某一稱呼或者自擬一個稱呼,并運用具體的史實,予以論述。(要求:以稱呼為題,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發(fā)布:2024/8/21 4:0:1組卷:3引用:1難度:0.5
  • 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穌會士,直接在中西雙方架設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橋梁。就來華的耶穌會士而言,當他們面對地域廣闊“物產(chǎn)豐富”國家統(tǒng)一、經(jīng)濟與軍事實力相對較強大的東方大國,而明智地認識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國的法度禮俗,方能有在華立足安身的機遇。大量西書的傳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現(xiàn)譯書熱潮,這些譯著是當時中國知識階層吸納和攝取西方科學文化的重要源泉。與此同時,耶穌會士也把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輸入歐洲,儒家思想在歐洲廣為流傳,對當時法國啟蒙運動影響極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組織者和參與者,為維護華夏中心的傳統(tǒng)觀念和天朝上國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來逐漸形成的西學中源觀念。1837年后,為清廷效力的傳教士遂告絕跡,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遂歸于漫長的沉寂。
    ——摘編自馬駿騏《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質》根據(jù)材料,概括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清之際西學傳入對中國的影響。
    發(fā)布:2024/10/14 8:0:4組卷:0引用:1難度:0.5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網(wǎng)站地圖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