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河北省部分名校高三(下)聯(lián)考語文試卷(3月份)

發(fā)布:2025/6/30 8:0:16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春雨
    梁遇春
          整天的春雨,接著是整天的春陰,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我向來厭惡晴朗的日子,尤其是驕陽的春天;在這個悲慘的地球上忽然來了這么一個欣歡的氣象,簡直像無聊賴的主人宴飲生客時拿出來的那副古怪笑臉,完全顯出宇宙里的白癡成分。在所謂大好的春光之下,人們都到公園大街或者名勝地方去招搖過市,像猩猩那樣嘻嘻笑著,真是得意忘形,弄到變成為四不像了??墒顷庼菜牟蓟蛘呒庇赇桡臅r候,就是最沾沾自喜的財主也會感到苦悶,因此也略帶了一些人的氣味,不像好天氣時候那樣望著陽光,盛氣凌人地大踏步走著,頗有上帝在上,我得其所的意思。至于懂得人世哀怨的人們,黯淡的日子可說是他們唯一光榮的時光。蒼穹替他們流淚,烏云替他們皺眉,他們覺得四周都是同情的空氣,仿佛一個墮落的女子躺在母親懷中,看見慈母一滴滴的熱淚濺到自己的淚痕,真是潤遍了枯萎的心田。斗室中默坐著,憶念十載相違的密友,已經走去的情人,想起生平種種的坎坷,一身經歷的苦楚,傾聽窗外檐前凄清的滴瀝,仰觀波濤浪涌,似無止期的雨云,這時一切的荊棘都化作潔凈的白蓮花了,好比中古時代那班圣者被殘殺后所顯的神跡?!白铍y風雨故人來”,陰森森的天氣使我們更感到人世溫情的可愛,替從苦雨凄風中來的朋友倒上一杯熱茶時候,我們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心境?!帮L雨如晦,雞鳴不已”,人類真是只有從悲哀里滾出來才能得到解脫,千錘百煉,腰間才有這一把明晃晃的銅刀,“今日把示君,誰為不平事”?!吧接暧麃盹L滿樓”,這很可以象征我們孑立人間,嘗盡辛酸,遠望來日大難的氣概,真好像思鄉(xiāng)的客子拍著欄桿,看到郭外的牛羊,想起故里的田園,懷念者宿草新墳里當年的竹馬之交,淚眼里仿佛模糊辨出龍鐘的父老滿珊走著,或者只瞧見幾根靠在破壁上的拐杖的影子。所謂生活術恐怕就在于怎么樣當這么一個臨風的征人吧。無論是風雨橫來,無論是澄江一練,始終好像惦記著一個花一般的家鄉(xiāng),那可說就是生平理想的結晶,蘊在心頭的詩情,也就是明哲保身的最后壁壘了;可是同時還能夠認清眼底的江山,把住自己的步驟,不管這個異地的人們是多么殘酷,不管這個他鄉(xiāng)的水土是多么不慣,卻能夠清瘦地站著,戛戛然好似狂風中的老樹。能夠忍受,卻沒有麻木,能夠多情,卻不流于感傷,仿佛樓前的春雨,悄悄下著,遮住耀目的陽光,卻滋潤了百草同千花。檐前的燕子躲在巢中,對著如絲如夢的細雨呢喃,真有點像也向我道出此中的消息。
          可是春雨有時也兇猛得可以,風馳電掣,從高山傾瀉下來也似的,萬紫千紅,都付諸流水,看起來好像是煞風景的,也許是別有懷抱罷。生平性急,一二知交常常焦急萬分地苦口功我,可是暗室捫心,自信絕不是追逐事功的人,不過對于紛紛擾擾的勞生卻常感到厭倦,所謂性急無非是疫累的反響吧。有時我卻極有耐心,好像廢殿上的琉璃瓦,一任他風吹雨打,霜蝕日曬,總是那樣子癡癡地望著空曠的青天。我又好像能夠在沒字碑面前坐下,慢慢地去冥想這塊石板的深意,簡直是個蒲團已碎,呆然趺坐著的老僧,想趕快將世事了結,可以抽身到紫竹林中去逍遙,跟把世事搬在一邊,大隱隱于市,就站在熱鬧場中來仰觀天上的白云,這兩種心境原來是不相矛盾的。我雖然還沒有,而且絕不會跳出人海的波瀾,但是拳拳之意自己也略知一二,大概擺動于焦躁與倦怠之間,總以無可奈何天為中心罷。所以我雖然愛灌灌其耳的細雨,我也愛大刀闊斧的急雨,紛至沓來,洗去陽光,同時也洗去云霧,使我們想起也許此后永無風恬日美的光陰了,也許老是一陣一陣的暴雨,將人世哀樂的蹤跡都漂到大海里去,白浪一翻,什么渣滓也看不出了。焦躁同倦怠的心境在此都得到涅槃的妙悟,整個世界就像客走后,撇下筵席洗得頂干凈,排在廚房架子上的杯盤。當個主婦的創(chuàng)造主看著大概也會微笑罷,覺得一天的工作總其告終了。最少我常常臆想這個還了本來面目的大地。
          可是最妙的境界恐怕是尺牘里面那句濫調,所謂“春雨纏綿”罷。一連下了十幾天的霉雨,好像再也不會晴了,可是時時刻刻都有晴朗的可能。有時天上現(xiàn)出一大片的澄藍,雨腳也慢慢收來了,忽然間又重新點滴凄清起來,那種捉摸不到,萬分別扭的神情真可以做這個啞謎一般的人生的象征。記得十幾年前每當連朝春雨的時候,常常剪紙作和尚形狀,把他倒貼在水缸旁邊,意思是叫老天不要再下雨了,雖然看到院子里雨腳下一粒一粒新生的水泡我總覺到無限的欣歡,尤其當急急走過檐前,脖子上濺幾滴雨水的時候??墒悄菚r我對于春雨的情趣是不知不覺之間領略到的,并沒有凝神去尋找,等到知道怎么樣去欣賞恬適的雨聲時候,我卻老在干燥的此地作客,單是夏天回去,看看無聊的驟雨,過一過雨癮罷了。因此“小樓一夜聽春雨”的快樂當面錯過,從我指尖上滑走了。盛年時候好夢無多,到現(xiàn)在彩云已散,一片白茫茫,生活不著邊際,如墮五里霧中,對于春雨的悵惘只好算做內中的一小節(jié)罷,可是仿佛這一點很可以代表我整個的悲哀情緒。但是我始終喜歡冥想春雨,也許因為我對于自己的愁緒很有顧惜愛撫的意思;我常常把陶詩改過來,向自己說道:“衣沾不足惜,但愿恨無違?!蔽視勰抟菜频睦p綿春雨,大概也因為自己有這種的心境罷。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寫自己厭惡春季晴日,是含蓄表達對敷衍虛偽的人際關系等社會現(xiàn)象的反感。
    B.作者認為了結世事求逍遙與寄身市井享自由的心境并不矛盾,自己不會遁隱出世。
    C.作者因為喜愛春雨,所以愛屋及烏,也喜愛當時書信中的陳詞濫調“春雨纏綿”。
    D.作者在文末改陶淵明詩歌中的“愿”為“恨”,表明自己喜愛凝恨似的纏綿春雨。
    (2)下列對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明義,首句即點出自己喜歡春雨、春陰的態(tài)度,這一態(tài)度不同于常人,在“不經意間”吸引了讀者,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B.文章第二段較多地使用比喻修辭,通過比喻形式闡釋“性急”和“耐心”在心境上并不矛盾的觀點,表明自己愛細雨也愛急雨的態(tài)度。
    C.文章第三段作者借雨說人生,認為春雨的不可捉摸,正如人生的變幻莫測;而作者回顧自己賞春雨的種種情事,恰如回顧自己的一生。
    D.李清照《聲聲慢》、郁達夫《故都的秋》都曾寫“雨”。李詞與本文之雨,季節(jié)相同而情感有異;郁文與本文,則季節(jié)不同而情感相近。
    (3)概括第一段中作者喜歡春雨、春陰的原因。
    (4)賞析文中畫線句的語言特點。

    組卷:15引用:1難度:0.1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材料一:
          從泰勒斯開始的希臘哲學關于宇宙的本質是水、宇宙的本質是火等的命題,充滿了理性精神和理性推理,但沒有嚴格的邏輯,蘇格拉底要求用嚴格的理性邏輯去審查自己的命題,進而去反思人生與宇宙。這一嚴格的理性,體現(xiàn)在后來與柏拉圖的一個個對話錄中。幾乎每一場對話,蘇格拉底都以無知的狀態(tài)出場,向有知識的智者提問,但對于這些有知識的智者的信心滿滿的回答,他卻以嚴格的邏輯去追問,最后在嚴格邏輯的詰難和推導下,得出正確的結論。
          嚴格的邏輯性,成為蘇格拉底判定是真知還是假知、無知的標準。因此,蘇格拉底留給世界的名言是:人生在世,不經過審查,不經反思,是無價值的一生。正是在蘇格拉底的路線上,產生了柏拉圖,其提出追求現(xiàn)象后面的理想性的理式;繼而產生了亞里士多德,其創(chuàng)立了嚴格的形式邏輯。西方的知識體系正是在這一嚴格的邏輯中建立起來的。后來西方哲學史上開創(chuàng)新時代的哲學家,大都是以蘇格拉底式的石破天驚之“問”和嚴格的邏輯去貫徹自己的“問”,而產生巨大的時代影響的。如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如笛卡爾的懷疑一切,如海德格爾對存在的追問,如維特根斯坦對語言的追問,如德里達對深層結構的追問……
          回到蘇格拉底,由他而來的這一西方式的嚴格邏輯,最為重要的結果是,在文藝復興時期產生了實驗科學。按愛因斯坦的說法:西方文化的特質,在于兩點,一是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二是文藝復興產生的實驗科學。正如上面所說,這兩點都是在蘇格拉底所建立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在這一意義上,西方的哲學史家認為,蘇格拉底是西方哲學的創(chuàng)立者。
    (摘編自張法《從四句哲學名言看西方哲學的特質》)
          材料二:
          大約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間,在諸多古代文明中,中國、印度和希臘產生了今天我們稱為哲學的學問。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注意到了人類精神發(fā)展在歷史地理上的這種共同性,提出了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概念,將這一時期看作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誕生了孔子、老子、莊子、墨子等各派思想家;印度出現(xiàn)了《奧義書》和佛陀,探究了懷疑主義、唯物主義、詭辯派和虛無主義等哲學思想;伊朗出現(xiàn)了查拉圖斯特拉創(chuàng)立的瑣羅亞斯德教(亦稱襖教),將人世生活視為善與惡的斗爭;希臘則賢哲如云,其中有荷馬,哲學家巴門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圖等。這表明:盡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區(qū)的文化差異是巨大的,但是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總是有著一定的共同性,哲學所思的根本問題,本質上是一致的。
          雅斯貝爾斯的這個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學思想的歷史發(fā)展為例,盡管旨趣、思路、內容、特點多有不同,但是其內在的共同性是客觀存在的。第一,哲學所思的基本趨向都是形而上。用中國哲學的話講就是要研究“道”而非“器”的問題。為什么哲學研究會追問“道”?這與人的理性相關。康德曾指出,對事物運動變化終極原因和條件追求的形而上學傾向是人類理性的本性。海德格爾也說:“只消我們存在,我們就總是已經處于形而上學中的?!钡诙?,哲學所思的本質特征都是概念思維。即使像西方早期哲學家講的“水”“火”“數(shù)”,中國早期哲學典籍所說的“太極”“易”“象”等,雖然有一些感性的特征,但都已經是哲學的概念。
          哲學的這些共同性,是我們將中國和西方的哲學都稱之為哲學的學理根據(jù),也是我們可以設想哲學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學的基本前提。哲學的這種共同性,是人類文明共同性的重要體現(xiàn)。但是,由于各個民族、國家的經濟政治發(fā)展道路不同,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不同,哲學思想在各個民族、國家的存在和發(fā)展也必然會有自己的不同特點。
    (摘編自楊河、于品海《歷史中的哲學與哲學中的歷史》)      材料三:
          在年屆七旬之際,孔子與蘇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現(xiàn)了一個重大的轉變:70歲的孔子從政治轉向文化,潛心于《春秋》的編纂等多項文化事業(yè),完成了為人間制定規(guī)則、確立準據(jù)、尋找意義之使命;與之不同的是,70歲的蘇格拉底被人控告,并被判處死刑。中西圣賢在七旬之際的不同境遇,體現(xiàn)了兩種值得注意的思想與文化。
          孔子表達的是守成的思想傾向。這種思想傾向于肯定傳統(tǒng)文化的正面價值,強調歷史對于當下及未來的規(guī)范作用,側重于維護社會生活的秩序性、穩(wěn)定性、延續(xù)性??鬃拥倪@種思想傾向,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思想史來說,長期盛行的是“代圣人立言”,即使是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思想家,也要通過“集注”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就政治史而論,數(shù)千年來,真正觸及內核的政治革新極為罕見,政治運作方式代代相襲,鮮有根本性的變化。
          蘇格拉底代表的則是批判的思想傾向。這種思想傾向于揭示現(xiàn)實生活中的缺陷、毛??;對于傳統(tǒng)的做法、普遍性的積習,絕不視為當然。這種具有批判精神、質疑性格的思想傾向從蘇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歷史長河中。譬如在資本主義革命時期,出現(xiàn)了洛克對“君權神授論”的駁斥;到了20世紀,早期的法蘭克福學派也是以“批判理論”而著稱的。
          如果沒有蘇格拉底堅守的批判立場,整個社會就將缺乏自省自救的能力,失去自我更新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說,蘇格拉底以自己的不自由(死亡)作為代價,為西方文化注入了自我省察、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因子??鬃訉Α芭f”文化的“守護”與整理,既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更有助于形成和諧有序的社會生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相互對立的思想傾向,在現(xiàn)當代中國都處于相對貧乏的狀態(tài)。一方面,在面對傳統(tǒng)文化的時候,我們要么采取歷史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要么徹底倒向另一邊,認為只有儒家學說才能救中國、才能救人類。在這種非此即彼、看似堅定的立場背后,實際上是生硬、武斷、簡單化,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輕漫。另一方面,在面對社會現(xiàn)實的時候,我們更缺乏足夠的批判意識與質疑性格。如果沒有蘇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無論是一個小邦還是一個大國,都可能在渾渾噩噩的狀態(tài)下一直酣睡下去,不知東方之既白。
    (摘編自喻中《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
    (1)根據(jù)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中談到蘇格拉底以無知的狀態(tài)出場向智者提問,以嚴格的邏輯去追問,創(chuàng)立了形式邏輯。
    B.材料一中談到古希臘以后的西方哲學家都受蘇格拉底之“問”的影響而開創(chuàng)了他們自己的新時代。
    C.材料二中談到哲學思想在各個民族、國家的存在和發(fā)展有自己的不同特點,所以各個民族、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就呈現(xiàn)出多樣性。
    D.材料二中的“軸心時代”的論述表明,盡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區(qū)的文化存在巨大差異,但是哲學所思的根本問題,本質上是一致的。
    (2)根據(jù)材料一、材料三,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對宇宙本質等問題的回答,蘇格拉底走向了和泰勒斯等哲學家完全不同的“回答”路線,要求用嚴格的理性邏輯去審查自己的命題。
    B.蘇格拉底說的“不經過審查,不經反思,是無價值的一生”,和《論語》中曾參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精神是一致的,表明中西文化有內在相同之處。
    C.孔子和蘇格拉底在七十歲時不同的生活境遇,促使他們形成了不同的思想。
    D.蘇格拉底的質疑性格與批判精神,能促使人們自省、自救,自我更新。
    (3)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三觀點的一項是
     
    。
    A.孔子對于從夏商二代沿襲到周朝的禮樂制度高度禮贊。
    B.朱熹通過“集注四書”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C.盧梭提出“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的理論。
    D.中世紀,哥白尼以“日心說”對“地心說”提出了挑戰(zhàn)。
    (4)材料二中是如何運用舉例論證來說理的?請結合論述層次簡要分析。
    (5)根據(jù)材料三的論述,在現(xiàn)當代中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孔子與蘇格拉底兩種互相對立的思想傾向?

    組卷:5引用:8難度:0.6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胡松,字汝茂,滁人。幼嗜學。嘗輯古名臣章奏,慨然有用世志。登嘉靖八年進士,知東平州。設方略捕盜,民賴以安。
          三十年秋,上邊務事,謂:“去秋俺答掠興、嵐,即傳箭征兵,克期深入。守臣皆諗聞之。而巡撫史道、總兵官王陛等備御無素。待其壓境,始以求貢上聞。又陰致賄遺,令勿侵己分地,冀嫁禍他境。今山西之禍,實大同貽之。宜亟置重典,以厲諸鎮(zhèn)。大同自兵變以來壯士多逃漠北為寇用今宜招使歸有攜畜產器械來者聽其自有拊而用之皆勁旅也孰與棄之以資強敵哉 大同最敵沖,為鎮(zhèn)巡者較諸邊獨難。今宜不拘資格,精擇其人。豐給祿廩,使得收召猛士。又久其期,非十年不得代。彼必不為茍且旦夕計,又必稍寬文綱,非大干憲典,言官毋得輕劾,以壞其成功。又寇貪而好利,我誠不愛金帛。東賂黃、毛三衛(wèi)以牽其左,西收亦不剌遺種,予善地,以綴其右,使首尾掣曳,自相狼顧,則我可起承其敝,坐收全勝矣!”他所條析,咸切邊計。帝嘉其忠懇,進左參政。
          松疏上,當事者已惡其侵官。及遷擢,益忌之。不畀以兵柄,令于三關聽用,欲因以陷之??艽笕耄痔?。給事中馮良知遂劾松建言冒賞,無寸功。紀功科道官張堯年、王珩劾總兵官張達等,并論松虛議無補,遂斥為民,家居十余年。屢薦,輒報罷。
          三十五年,起陜西參政,復嚴保甲、均賦稅數(shù)事。三遷江西左布政使,所部多盜,松奏設南昌、南豐、萬安三營,遣將討捕,以次削平。以會討廣東巨寇張璉及援閩破倭功,兩賜銀幣。
          居三年,召理部事。代郭樸為吏部尚書。奏言:“撫按舉劾,往往失實,賞罰不當,人何所激勸?且巡撫歲終例有冊,第屬吏賢否,今皆寢閣,乞申飭其欺玩者?!钡奂渭{之。
          松潔己好修,富經術,郁然有聲望。晚主銓柄,以振拔淹滯為己任。甫七月,病卒。贈太子少保,謚恭肅。
    (節(jié)選自《明史?胡松傳》)【注】①亦不剌:古部落名。②三關:泛指邊關。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大同自兵變以來/壯士多逃漠北為寇/用今宜招/使歸有攜畜產器械/來者聽其自有拊/而用之/皆勁旅也/孰與棄之以資強敵哉/
    B.大同自兵變以來/壯士多逃漠北為寇用/今宜招使歸/有攜畜產器械/來者聽其自有/拊而用之/皆勁旅也/孰與棄之以資強敵哉/
    C.大同自兵變以來/壯士多逃漠北為寇/用今宜招使歸/有攜畜產器械來者/聽其自有/拊而用之/皆勁旅也/孰與棄之以資強敵哉/
    D.大同自兵變以來/壯士多逃漠北為寇用/今宜招使歸/有攜畜產器械來者/聽其自有/拊而用之/皆勁旅也/孰與棄之以資強敵哉/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傳箭,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起兵以傳箭為號。文中指朝廷傳令征兵以抗擊侵擾。
    B.秩,俸祿,也指官員的品級。文中“進秩”指皇上獎賞胡松,為他增加俸祿。
    C.條,文中指“條陳”,下級向上級分條陳述事情、建議或意見。
    D.銓柄,文中指根據(jù)資格條件,選拔任用官吏、考核官吏的職權。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胡松進言邊關要務,矛頭直指鎮(zhèn)守大同的官員,說他們面對敵情不僅不作防備,還賄賂敵寇借道大同侵襲其他地方。
    B.胡松認為大同是抗敵的最重要的地方,跟其他邊關比,鎮(zhèn)守此地更難,因此他認為必須不拘資格,精心選人去鎮(zhèn)守。
    C.胡松抓住敵寇貪婪好利的特點,建議用各種手段去賄賂他們,讓他們首尾受制,互相戒備,這樣就可以坐收其利了。
    D.胡松上疏引起了當事者的不滿,后來接連有官員論列其罪,說他空談于事無補,于是被貶為民,不被任用有十多年。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不畀以兵柄,令于三關聽用,欲因以陷之。
    ②撫按舉劾,往往失實,賞罰不當,人何所激勸?
    (5)“恭肅”有忠誠守正、剛毅決斷之意。請結合文中實例(不少于兩例)分析胡松謚為“恭肅”的原因。

    組卷:15引用:1難度:0.6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4.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各題。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詞藝術地表現(xiàn)了作者晚年的生活狀況和失落、孤單、凄涼、悲哀的心靈世界。
    B.詞的上片寫秋天里氣候多變、酒難御寒和北雁南飛等,是對開頭的闡釋與補充。
    C.詞的下片寫菊花“如今有誰堪摘”,表現(xiàn)作者因郁悶已不再為花凋謝感到惋惜。
    D.作者的生活遭遇,能讓人產生深深的理解與同情,這是本詞動人的重要的原因。
    (2)請賞析詞的開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h2>

    組卷:36引用:4難度:0.5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 5.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孟子》)
    (2)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莊子《逍遙游》)
    (3)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勸學》)
    (4)
     
    ,欲上青天攬明月。(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5)夜深忽夢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6)角聲滿天秋色里,
     
    。(李賀《雁門太守行》)
    (7)射者中,弈者勝,
     
    ,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組卷:14引用:2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1小題,11分)

  • 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棉花的花,長得太不討巧了。棉花的花,①
     
    ,有豐富的觀賞價值,它通常不被人注意。農人種棉花,②
     
    ,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采它的果實——棉籽可榨油,棉絮可紡織?;ǘ?,仿佛可有可無,如果不是因為只有開了花才能結果的話,估計棉花可能會跳過花直接結出果來也未可知。棉花的花,如果有心的話,也會覺得尷尬吧?別的花都占盡風光,而棉花的花,卻被無限忽略了。
          長啊,盼啊,就在我們的期盼中,玉米、黃豆、谷子,該收的都已經收了,大約只剩匍匐在地的紅薯,深藏地下的花生和晚熟的豆角雜然逗秋趣時,棉桃兒也從翠綠中長出斑斑紅褐。此時,棉絮在棉桃里越長越長,越長越長.就像懷胎十月的嬰孩一樣,就要華麗出世了。已然成熟了的棉桃,在秋陽的照耀下,一顆顆漸次自然爆裂,③
     
    ——柔軟潔白的棉花。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

    組卷:2引用:1難度:0.7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 7.學校舉行課本劇匯報演出,請你結合劇情內容為主持人寫兩端串聯(lián)詞,將下面三個節(jié)目串聯(lián)起來,要求銜接自然、簡明、得體。每段不超過40字。
    第一個節(jié)目《竇娥冤》演出結束。
    串聯(lián)詞(1)
     

    下面請觀看第二個節(jié)目《雷雨》,由高一2班演出。
    串聯(lián)詞:(2)
     

    下面請觀看由高一4班演出的《哈姆雷特》。

    組卷:32引用:5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先秦諸子百家為后世留下了很多至理箴言,閃爍著智慧的光輝,澤被后世。有些語句在新的時代下又可以辯證思考,從新的角度辨析或闡釋。如儒家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道家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墨家的“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請從學過的課文中選出一句,準確理解其思想內容,自選角度,自定立意,寫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闡述你的認識和思考,題目自擬。

    組卷:17引用:7難度:0.1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