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海南省北師大萬寧附中高一(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5/6/30 21:0:26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節(jié)選的文字,完成各題。
我記得清清楚楚,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高等科樓上大教堂里坐滿了聽眾,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wěn)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講臺,打開他的講稿,眼光向下面一掃,然后是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么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這樣謙遜同時又這樣自負的話是很難得聽到的。他的廣東官話是很夠標準的,距離國語甚遠,但是他的聲音沉著而有力,有時洪亮而激亢,所以我們還是能聽懂他的每一字,我們甚至想如果他說標準國語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節(jié)選自梁實秋《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已經(jīng)是舊歷四月中旬了,上午四點過一刻,曉星才從慢慢地推移著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鋪里的生物已經(jīng)在蠕動了。
“拆鋪啦!起來!”穿著一身和時節(jié)不相稱的拷綢衫褲的男子,像生氣似的呼喊,“蘆柴棒,去燒火!媽的,還躺著,豬鑼!”
七尺闊、十二尺深的工房樓下橫七豎八地躺滿了十六七個“豬玀”。跟著這種有威勢的喊聲,在充滿了汗臭、糞臭和濕氣的空氣里面,她們很快地就像被攪動了的蜂窩一般騷動起來。打呵欠,嘆氣,尋衣服,穿錯了別人的鞋子,胡亂地踏在別人身上,叫喊,在離開別人頭部不到一尺的馬桶上很響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覺,在這些被叫做“豬玀”的生物中間,已經(jīng)很遲鈍了。半裸體地起來開門,拎著褲子爭奪馬桶,將身體稍稍背轉(zhuǎn)一下就會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換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點的“豬玀”身上踢了幾腳,回轉(zhuǎn)身來站在不滿二尺闊的樓梯上面,向著樓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來?懶蟲!等太陽上山嗎?”
(節(jié)選自夏衍《包身工》)
(1)下列對選文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梁文用“風和日麗的下午”“大教堂里坐滿了聽眾”來烘托氣氛,寫出了聽眾對即將到來的演講的期待,為主人公的出場做了渲染和鋪墊。
B.梁文刻畫梁任公形象,有肖像描寫、神態(tài)描寫,也有動作、語言和細節(jié)描寫,作者雖是用白描的方式,但主人公的形象卻躍然紙上。
C.夏文呈現(xiàn)了一個生活場景,真切細致地描繪了包身工們骯臟、污濁、惡劣的生活狀況,冷峻的描寫里包含了作者的同情和悲憫之心。
D.夏文著重描述的包身工像“豬玀”一樣的生活,既是對造成這悲慘狀況的社會的控訴,同時也是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嘆息。
(2)請用簡練的語言分別概括梁啟超和“包身工”的形象。組卷:4引用:2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宋祁《玉樓春》詞有句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崩顫O《笠翁余集》卷八《窺詞管見》第七則別抒己見,加以嘲笑:“此語殊難著解。爭斗有聲之謂‘鬧’;桃李‘爭春’則有之,紅杏‘鬧春’,余實未之見也。‘鬧’字可用,則‘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蘇軾少作《夜行觀星》有一句“小星鬧若沸”,紀昀《紀評蘇詩》在句旁抹了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矣?!边@表示他不懂蘇軾那句,以為它像司空圖《司空表圣文集》卷四:“亦猶小星將墜,則芒焰驟作,且有聲曳其后?!彼稳嗽娢睦锍0选棒[”字來形容無“聲”的景色。宋祁的詞句和蘇軾的詩句都是“通感”或“感覺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經(jīng)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lǐng)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諸如此類在普通語言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譬如我們說“光亮”,也說“響亮”,把形容光輝的“亮”字轉(zhuǎn)移到聲響上去,正像拉丁語以及現(xiàn)代西語常說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視覺和聽覺在這一點上有“通財之誼”。培根曾說,音樂的聲調(diào)搖曳和光芒在水面浮動完全相同,“那不僅是比喻,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腳跡”。那可以算是哲學家對通感的巧妙的描寫。
(摘編自錢鍾書《通感》)
材料二
《荷塘月色》富有詩情畫意。朱自清先生以詩人的靈敏的觸覺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騁懷地觀摩,而且嚴辨淄澠地品味,從而細致地描繪了令人“驚異”的“無邊的荷香月色”。
作者寫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寫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層次里復有層次,使整個畫面有立體感、滲透感;其中動靜、虛實、濃淡、疏密,是畫意的設置,也是詩情的安排?!逗商猎律愤\用的手法是多樣的。有鮮明的比喻,有明顯的對比,有強烈的襯托,有生動的擬人。但更令人贊賞的是,由于作者對描寫對象有極其深刻的體會,因此突破一般經(jīng)驗而產(chǎn)生一種奇特而新穎的手法,即古典詩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藝術(shù)手法,這種出神入化的藝術(shù)處理手段,在現(xiàn)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是不多見的。《荷塘月色》描寫的細,來自作家對客觀物象觀察的細,體味的細。僅以對蟬聲這一細節(jié)的描寫就足以說明問題。由于有些讀者提出異議,以為月夜不應有蟬鳴,因此朱自清請教了好些人,最后還是親自體察,“又有兩回親耳聽到月夜的蟬聲”,才打消了修改的念頭,因此他深深地體會到“觀察之難”,以為不能“由常有的經(jīng)驗作概括的推論”。整篇《荷塘月色》均體現(xiàn)了作者這種縝密審察的創(chuàng)作精神,他不但對荷塘作整體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審視,時而以荷塘為主景,月色為背景,時而以月色為主景,荷塘為背景,時而摹寫花葉,時而描繪岸柳,時而淡勾云彩,時而輕描樹影,層層鋪陳,步步開拓,細膩地展現(xiàn)了荷塘月色之令人“驚異”之美。朱自清還認為“花和光固然是詩,花和光以外也還有詩”“山水田野里固然有詩……任一些顏色,一些聲音……一些味覺,一些觸覺,也都可以有詩”。藝術(shù)家的任務就是要以敏銳的感覺去發(fā)現(xiàn)這些“詩”。從《荷塘月色》里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正是這樣努力去發(fā)掘蘊含在大自然里的這些“詩”,運用各種藝術(shù)手法極力摹寫了月夜荷塘的聲、光、色、味,從而創(chuàng)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荷塘月色》除了描寫技巧有獨到之處外,語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語言的最大特點是自然新穎,如他自己所主張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歐化的口語”來繪神狀態(tài)、表情達意。優(yōu)美的藝術(shù)境界是要通過高質(zhì)量的語言來實現(xiàn)的,所以凡杰出作家無不重視語言的鍛煉?!逗商猎律返恼Z言藝術(shù)確實達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順口”“順耳”“順眼”的境地。
《荷塘月色》之無限動人,還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輕紗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當時微妙的心思。作者緣情寫景,以景襯情,使作品不僅具有繪畫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編自劉泰隆《荷香月色,詩情畫意》)
材料三
1920年以后,朱自清的家境已經(jīng)非常慘淡,因為貧窮,家庭失和。1922年,朱自清帶妻兒回揚州,打算與父母和解,結(jié)果不僅沒有解決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1927年暑假中,朱自清想回揚州,但是又怕難以和父親和解,猶豫不定,因而有“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之語。這證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時感到的自由,在性質(zhì)上是一種倫理的自由,是擺脫了作為丈夫、父親、兒子潛意識里的倫理負擔,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沒有直接關(guān)系的。這樣的解釋,如果不是更加切近朱自清的本意,至少也是揭示了比較深刻的心理和藝術(shù)的奧秘。朱自清自己也曾表示“只有參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決自己的惶惶然”,但是他“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的中和主義”,“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著我生活”,“還是別提超然為好”,“最終的選擇還是‘暫時逃避’”。當然這種逃避是不輕松的:“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這些表明朱自清因為考慮到妻子孩子的責任問題,而不能絕對自由地作政治的抉擇。
(摘編自孫紹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倫理的自由》)(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漁與紀昀兩位大家的認識有點少見多怪,說明古人對“通感”的認識還存有分歧。
B.“通財之誼”原指交情甚篤的朋友之間的錢財往來,文中指各個官能的領(lǐng)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現(xiàn)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較少運用,《荷塘月色》中則運用得巧妙、奇特、新穎。
D.“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中的“這幾天”應該有所指,孫紹振順著此思路得出新結(jié)論。
(2)下列語句中,可以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中的“通感”觀點的一項是
A.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D.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
(3)根據(jù)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讀者憑常有的經(jīng)驗質(zhì)疑朱自清散文中關(guān)于“月夜蟬聲”的描寫,表明作家寫作時不能憑想象,要親自體察。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詩意,是因為朱自清以敏銳的感覺發(fā)現(xiàn)了荷塘月色中的“詩”。
C.朱自清提倡文學語言要“順口”“順耳”“順眼”,他的《荷塘月色》確實做到了。
D.對《荷塘月色》所表達的“自由”,不能僅從政治的角度理解,也可以從倫理的角度理解。
(4)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觀點,這樣寫有哪些好處?
(5)材料二是從哪幾個方面賞析《荷塘月色》的?請簡要概括。組卷:15引用:4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題。
游龍鳴山記
(明)陶安 游之勝者,適其時可樂也,得其地尤可樂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則所以宣其和、舒其郁、暢其心而發(fā)其文者,蓋樂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齋嚴君治酒肴,招予游龍鳴山,即無想山也。時春霧既久,風日暄麗,耆英少俊,序齒而行,鼓吹前導。從藍溪東南行五六里,兩山峙如雙闕,相距百步,綿亙東趨。中夾石田,田右小路,隨兩山勢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僅可為路。又數(shù)里,山益奇峻,輕嵐暖靄,微襲襟帽。山外崇峰復峰,杳無窮極。少焉,峭壁對立,狀若華表,松杉萬章①,夾路北轉(zhuǎn)。澗多石底,云深樹茂,繁卉被巖,鳥聲清碎,似非人間世。僧舍雄麗,榜曰“禪寂”。門外獨松古秀,大連數(shù)抱。修篁干霄,森列門內(nèi)。寺長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處”。其西有“聽松桿”,又西即韓熙載讀書堂遺址,所植檜猶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為“招云亭”,氣象空曠,攢峰玉立,視向所歷群山,低俯其頂矣。遂躡蹬至潮音巖,怪石異態(tài)百出。同游者疲于躋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絕頂為怏,與三二友決意直上。地勢斗峻,褰裳②援蘿,履蒼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飛潮音巖,引以給庖。其西絕頂,巨石雄坦,可坐數(shù)十人。渺焉四顧,心目豁然。其東絕頂,視西又高,倦不欲登,還飲“白云深處”。于時暖氣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籌無算,談笑甚歡,雖從者樂工各適其意。酒既,長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環(huán)翠閣。已而與長老別,出寺門。行幾一里,眾以興未盡,席地坐,分韻賦詩者久之,詩成而歸。
斯游也,適其時而得其地,信足樂矣。但溧之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隱于邃奧,故無前賢題詠及當代名筆發(fā)其幽潛,予故表而出之。嗚呼!樂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風雩也。蘭亭之會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氣易發(fā)言為詩皆有可觀其亦樂之正者歟!遂記茲游之勝,使無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選自《陶學士文集》,文字略有改動)(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廣的樣子。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
A.蘭亭之會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氣易發(fā)言/為詩皆有可觀/其亦樂之正者歟!
B.蘭亭之會/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氣易/發(fā)言為詩/皆有可觀/其亦樂之正者歟!
C.蘭亭之會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氣易/發(fā)言為詩/皆有可觀/其亦樂之正者歟!
D.蘭亭之會/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氣易發(fā)言/為詩皆有可觀/其亦樂之正者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B.蘭亭之會既有徜徉美好時光的快然自足,又有時過境遷不免感慨橫生的終期于盡。
C.耆,指六十歲以上的年紀,耆艾,泛指老年人。古代指人上了年紀的詞還有耄耋、古稀、垂髫等。
D.浴沂,語出《論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謂在沂水洗澡。后多用“浴沂”喻一種怡然處世的高尚情操。
(3)下列對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段“適其時可樂也,得其地尤可樂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從三方面提出“游之勝”的標準,引領(lǐng)下文。
B.潮音巖有一塊雄偉平坦且可坐數(shù)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為龍鳴山的重要景點。
C.作者和同伴游覽了龍鳴山美景,談笑作詩,心情和悅,體會到了類似于“浴沂風雩”那樣純正的快樂。
D.龍鳴山地處幽僻,交通不便,不為人知,作者寫這篇游記,是想讓更多的人知道龍鳴山值得一游。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修篁干霄,森列門內(nèi)。寺長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處”。
②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組卷:18引用:5難度:0.6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4.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列各題。
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①
毛澤東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②.【注】①本詩是毛澤東在1958年6月30日,從《人民日報》得知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蟲后寫下的七言律詩。②送瘟神的習俗。
(1)下列對詩歌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手法的鑒賞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前一句以明快的語言勾畫出當前春光明媚的景象,后一句將6億中國人民比作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明君堯舜,對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人間奇跡的英雄氣概給予了高度的贊美和評價。
B.頷聯(lián)寫廣大人民群眾的巨大威力,山山水水被馴服,能使“河水讓路,高山低頭”。
C.尾聯(lián)點明題意,總結(jié)全詩。前一句語調(diào)輕松,含幽默調(diào)侃意味,表達了詩人對終于“送”走了“瘟神”的喜悅;后一句寫實,介紹如何“送瘟神“的民間習俗。
D.詩歌暗含對比:在舊時代,山河被瘟神糟蹋,即使美麗也是枉然。而在新時代的神州,山水也煥發(fā)了青春,大地在日新月異地改變著面貌。
(2)本詩頸聯(lián)和《沁園春?長沙》下闋最后三句都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請結(jié)合詩句簡要分析。組卷:6引用:4難度:0.6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
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廉頗藺相如列傳》中,體現(xiàn)廉頗知錯能改性格的句子是
(2)《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不和廉頗爭列而躲避他的根本原因是
(3)賈誼在《過秦論》中,總結(jié)的秦國滅亡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是組卷:3引用:1難度:0.8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6.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問題。
從2015年7月開始,敦煌研究院對莫高窟采用了預約參觀辦法。這一措施合理有效調(diào)控和平衡了游客流量,一方面加強了洞窟的保護,另一方面給游客提供了更加優(yōu)質(zhì)的服務。實施預約參觀辦法以來,來莫高窟參觀的人數(shù)逐年遞增,年游客接待量由2014年的45萬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55萬人次。
從邏輯方面看,以上材料可以推斷出某一結(jié)論,請從下面三項中選出推斷不妥的兩項并說明不妥的理由。
甲、莫高窟預約參觀的辦法為游客提供了便利。
乙、預約參觀辦法實施前莫高窟的游客量不均衡。
丙、科學合理地利用自然和人文資源能創(chuàng)造更大價值。
不妥的兩項是
理由:組卷:7引用:6難度:0.6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目前,閱讀成語故事是一種享受,很多比一些西方寓言更有趣味,狐假虎威把我們帶進山林,南柯一夢帶我們?nèi)雺羿l(xiāng),精衛(wèi)填海到大海,夸父逐日去原野。有人叫莊子這本書做成語之泉,里面的成語故事很多,引人入勝,也很有教育意義,朝三暮四令我們不會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井底之蛙①
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組卷:10引用:2難度:0.7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上海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地,① 。為進一步利用和挖掘上海紅色文化資源,激發(fā)上海文化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力,上海啟動了滬上紅色文化創(chuàng)意大賽。② ,依托上海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的紅色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受到廣泛關(guān)注,并呈現(xiàn)出潮流化、年輕化特色。滬上紅色文化創(chuàng)意大賽啟動以來,已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創(chuàng)意作品,如讓中共一大會址“走”上剪紙,革命文物算盤“化”作電腦鍵盤,紅色地標建筑“嵌”進桌游,還有包含紅色文化內(nèi)容的八音盒、魔方、手機殼、萬花筒等,兼具創(chuàng)意性和觀賞性,吸引了不少年輕人,把嚴肅的紅色基因與活潑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巧妙融合起來,從另一個側(cè)面精彩再現(xiàn)上海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將紅色基因帶進了你我生活。
紅色文創(chuàng)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將紅色文化導入消費市場,將紅色資源轉(zhuǎn)化成文創(chuàng)產(chǎn)業(yè)優(yōu)勢,并在全社會形成審美趣味的共鳴,讓更多的市民看到、欣賞和感興趣,最后由衷喜歡,這樣的路徑,借助文創(chuàng)的巧勁,就能使紅色文化抵達年輕人的心底。
(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以改成“如讓中共一大會址出現(xiàn)在剪紙上,革命文物算盤當作電腦鍵盤,紅色地標建筑進入桌游”,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
(2)根據(jù)上文內(nèi)容,補寫出文中空缺部分,注意語意連貫,符合邏輯。組卷:1引用:1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二戰(zhàn)”期間,為了加強對戰(zhàn)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diào)查了作戰(zhàn)后幸存飛機上的彈痕的分布,決定哪里彈痕多就加強哪里。然而統(tǒng)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分,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chuàng)的戰(zhàn)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shù)據(jù)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要求: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義,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組卷:357引用:17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