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年四川省遂寧市高考語文三診試卷

發(fā)布:2025/6/30 23:0:23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蘇軾與白居易雖然相去近兩百年,但在人生經(jīng)歷、出處行藏等方面多所相似。二人早年都熱衷于政治,仕宦之路波折不斷,而且在頻繁的遷謫中,他們的人生觀和處世心態(tài)都曾產(chǎn)生巨大的轉折和變化。白被貶后,深思人生價值和出處問題而轉向獨善一路,蘇被貶后注目人生與社會、宇宙的關系。在蘇軾詩文中,“慕白”的表述屢見不鮮,明顯流露出對白居易的傾慕與神往。
          除行跡上的相似外,蘇、白二人更重要的相似點在于人生觀和處世態(tài)度方面的接近,尤其是在超越意識上的接近。所謂超越意識,既是一種人生理念,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蓋指主體在歷經(jīng)磨難后承受憂患、理解憂患并最終超越憂患以獲取自由人格的一種努力。也就是說,士人雖身處逆境,卻能不為所累,超然物外,與世無爭,在精神上達到一種無所掛礙的境界。
          這種超越意識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著突出的表現(xiàn)。白氏在久經(jīng)宦海沉浮之后,面對日益劇烈的政治傾軋,決計抽身退步,高蹈遠引,其思想意識已從對理想的執(zhí)著走向了求取閑適的超越。他走向超越的方法大抵有三:一是“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安心思想;二是“吾道尋知止”的知足觀念;三是“應似諸天觀下界”的看破態(tài)度。對自白居易才開始凸顯的這些超越意識,蘇軾可謂體驗深切,已得白氏超越意識的要義?!疤斓刂g,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打消各種貪欲,以自得自樂之心對待外物和自我,與世無爭,來去自如。正因為有了這種人生態(tài)度,所以人的成就已經(jīng)無足輕重,成敗榮辱只是人生整體的不同方面。對蘇軾來說,自然不必完美,歷史也不必公正,人可以在沉思中得到安寧。
          蘇軾與白居易的關聯(lián)還體現(xiàn)在對陶淵明的效法上。早在元和八年,41歲的白氏因丁母憂而退居下邦金氏村,即創(chuàng)作了《效陶潛體詩十六首》;兩年之后,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而陶淵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加上夙昔的仰慕,使白對陶的關注和熱情益發(fā)加大,并明言“予夙慕陶淵明為人”。從此期他的一系列詩作可以看出:不愿受世網(wǎng)羈絆,向往無拘無束的自然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灑脫,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創(chuàng)作諷喻詩、積極參政而轉向中后期創(chuàng)作閑適詩、退避政治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白與陶在歷經(jīng)仕途坎坷后所共有的特點。
          與白居易相比,蘇軾的學陶更向前推進一步,并在其中融入了白居易的影響因子。其詩云:“淵明形神自我,樂天身心相物。而今月下三人,他日當成幾佛。”可見仰慕之深,期許之高。到了晚年,身處貶所的蘇軾更將效法的對象鎖定陶淵明,盡和陶詩一百余首,所謂“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就是此期蘇軾學陶的寫照。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九謂:“東坡在嶺海間,最喜讀陶淵明、柳子厚二集,謂之‘南遷二友’。”據(jù)此可知,蘇軾的學陶、效陶,并不只是出于對陶詩風格的向慕,更重要的是對陶人格上的心悅誠服。用他的話說就是:“我即淵明,淵明即我也?!笨傊?,白居易是陶淵明的第一個知音,而蘇軾全面接受陶淵明,亦未嘗沒有摻雜白居易這位中介人物的重大影響。
    (摘編自尚永亮《蘇軾與白居易的文化關聯(lián)及差異》)材料二:
          白居易是“中隱”觀念的發(fā)明者,他的《中隱》詩中,把“不勞心與力,又免饑與寒。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的中隱生活描繪得十分安閑愜意。白居易這種亦官亦隱的生活方式、進退裕如的生活態(tài)度廣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
          蘇軾就是學習白居易的一個典型的例子。蘇軾一生處于新舊黨爭的矛盾夾縫之中,屢遭貶謫,但多年的流放并沒有摧垮他,反而加深了他對人生命運的思考和對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吸收融合,在白居易“中隱”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不以謫為患、不計個人利害得失的處世態(tài)度,構建了可仕可隱的為官方針。不過蘇軾性格上“稍露鋒鍔,不及太傅(白居易)混然無跡”,故一生挫折較白居易更多。紹圣四年,蘇軾在惠州寫了《縱筆》詩云:“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床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睋?jù)說當時宰相章??匆娏舜嗽?,認為蘇軾在惠州太舒適,又把他貶到更遠的儋州。其實這主要源于蘇軾善于治苦遣懷,所以始終能以超然的態(tài)度看待官場升沉窮達。
          與白居易相比,蘇軾克服了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的一面,從而做到了身在官場,卻不以利祿縈心,更為超然灑脫。蘇軾認為“用舍由時,行藏在我”,用時無需大喜,貶時也無需大悲。在他的詩中時常表現(xiàn)出恬淡悠閑的心境。可以說,蘇軾將白居易付諸實踐的“中隱”文化心態(tài)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從而達到中國封建士人“貶謫心態(tài)的最高層次”。白居易通達灑脫的人生態(tài)度影響了蘇軾人生態(tài)度的方向,蘇軾從內(nèi)在精神、襟懷風致上學習白居易,借白居易的“閑適”人生觀為自己尋求解決窮愁困境的一劑良方,那么,他的學白在本質(zhì)上也必然融匯了自己特有的人生體驗、情感追求和生活哲思,必然繼承了有宋一代發(fā)展而來的獨特精神。
    (摘編自毛妍君《論蘇軾對白居易“閑適”人生觀的受容》)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比白居易晚了近兩百年,與白居易一樣早年熱衷于政治,同樣仕途不順,但被貶后思考與關注的內(nèi)容有所不同。
    B.蘇軾和白居易在人生觀和處世態(tài)度方面比較接近,都具有超越意識,這方面的相似點比二人行跡上的相似更加重要。
    C.白居易選擇抽身退步,高蹈遠引,執(zhí)著走向求取閑適的人生之路,本質(zhì)的原因是他久經(jīng)宦海沉浮,遭遇了政治傾軋。
    D.蘇軾是北宋士大夫中學習和效仿白居易的一個典型,他積極吸收融合了包括白居易“中隱”思想在內(nèi)的思想文化。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論述了蘇軾與白居易之間的文化承繼關系,但二者著眼點有差異。
    B.蘇軾、白居易二人對陶淵明都有效法,蘇軾對陶淵明的接受相比白居易而言要更進一步。
    C.蘇軾《縱筆》一詩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適,宰相章悖因此將他貶到了更遠的儋州。
    D.蘇軾詩句“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蘊含相似思想。
    (3)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未成小隱成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其五)
    B.不作太白夢日邊,還同樂天賦池上。(蘇軾《池上二首》其二)
    C.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蘇軾《惠州一絕》)
    D.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4)白居易由前期創(chuàng)作諷喻詩、積極參政而轉向中后期創(chuàng)作閑適詩、退避政治,陶淵明對其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請結合材料簡述產(chǎn)生這一影響的原因。
    (5)蘇軾對白居易既有學習,又有突破,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組卷:8引用:4難度:0.5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鄉(xiāng)土中國》選段,完成下面小題。
          我們說鄉(xiāng)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xiāng)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xiāng)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糠N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城里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xiāng)下人,但是鄉(xiāng)下,“土”是他們的命根。農(nóng)業(yè)和游牧或工業(yè)不同,它是直接取資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飄忽無定;做工業(yè)的人可以擇地而居,遷移無礙;而種地的人卻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直接靠農(nóng)業(yè)來謀生的人是粘著在土地上的,這是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之一。我們很可以相信,以農(nóng)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tài),遷移是變態(tài)。大旱大水,連年兵亂,可以使一部分農(nóng)民拋井離鄉(xiāng);即使像抗戰(zhàn)這樣大事件所引起基層人口的流動,我相信還是微乎其微的。
    (節(jié)選自費孝通《鄉(xiāng)土本色》)      我在上一篇里說明了鄉(xiāng)土社會的一個特點就是這種社會的人是在熟人里長大的。用另一句話來說,他們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見面的。
    (節(jié)選自費孝通《文字下鄉(xiāng)》)      歷世不移的結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長大,而且還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長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極長時間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們在這地方混熟了,他們的經(jīng)驗也必然就是子孫們所會得到的經(jīng)驗……他們個別的經(jīng)驗,就等于世代的經(jīng)驗。經(jīng)驗無需不斷累積,只需老是保存。
    (節(jié)選自費孝通《再論文字下鄉(xiāng)》)      家族雖則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類學上的說法,氏族是一個事業(yè)組織,再擴大就可以成為一個部落。氏族和部落具有政治、經(jīng)濟、宗教等復雜的功能。我們的家也正是這樣。我的假設是中國鄉(xiāng)土社會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親屬的倫常去組合社群,經(jīng)營各種事業(yè),使這基本的家,變成氏族性了。一方面我們可以說在中國鄉(xiāng)土社會中,不論政治、經(jīng)濟、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來擔負;另一方面也可以說,為了要經(jīng)營這許多事業(yè),家的結構不能限于親子的小組合,必須加以擴大。而且凡是政治、經(jīng)濟、宗教等事務都需要長期綿續(xù)性的,這個基本社群決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臨時的。家必須是綿續(xù)的,不因個人的長成而分裂,不因個人的死亡而結束,于是家的性質(zhì)變成了族。氏族本是長期的,和我們的家一般。我稱我們這種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這種長期性在內(nèi),和家庭的臨時性相對照。
          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yè)組織,家的大小是依著事業(yè)的大小而決定的。如果事業(yè)小,夫婦兩人的合作已夠應付,這個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業(yè)大,超過了夫婦兩人所能擔負時,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個大家里。這說明了我們鄉(xiāng)土社會中家的大小變異可以很甚。但不論大小上差別到什么程度,結構原則上卻是一貫的、單系的差序格局。
    (節(jié)選自費孝通《家族》)(1)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歷世不移,在鄉(xiāng)土社會生活的人大多相熟。
    B.由于歷世不移,每代人的生活環(huán)境都大體相似。
    C.由于歷世不移,祖先的有效經(jīng)驗可以世代重復。
    D.由于歷世不移,個人要為家族去經(jīng)營各種事業(yè)。
    (2)下列對中國鄉(xiāng)土社會中“家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家族可以擔負的社會功能,不僅限于生育。
    B.家族的結構,可以從親子擴大到鄰里鄉(xiāng)親。
    C.家族的大小,取決于它擔負的事業(yè)的大小。
    D.家族無論大小,原則上是差序格局的結構。
    (3)《鄉(xiāng)土中國?鄉(xiāng)土本色》選段分別從哪些方面證明“鄉(xiāng)下人土氣”?請有角度有內(nèi)容地概括說明。

    組卷:15引用:2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云中記(節(jié)選)
    阿  來
          阿巴看了一眼老柏樹。老柏樹在地震來之前,在云中村被毀滅之前就已經(jīng)死去了。
          手表咔嚓一聲,似乎就再沒有了響動。那個寫在書上的時間,那個在廣播里電視上被重復了很多次的時間,下午2時28分04秒,潛伏的巨獸咬斷了巖層的牙齒,劇痛產(chǎn)生力量,閃電一般躥過層層疊疊的巖層,在云中村東邊幾十公里,躥出了地表。一股洪流把破碎的巖石、入睡時間各不相同的巖石噴出了地表。那一刻,地震發(fā)生!大地因為自身的黑暗力量而感到恐懼的快意,渾身顫抖,隆隆咆哮。應該就是此時,云中村人聽到了大地轟轟作響。世界停頓了一下。鳥沒有驚叫,渠水沒有翻騰,風停在麥田和果園中間,人仿佛陷入了夢魘。世界,和推動世界的時間都在那一瞬間停了下來。
          地震到來時,人們感受到的力量是不一樣的。
          幸存者總要頻繁地回憶起那個瞬間。聚在一起時,他們當笑話一樣說。獨自回味時,心中卻充滿恐懼與哀傷。
          共同的回憶中,有一刻,那越來越大的,像是有無數(shù)輛拖拉機齊齊開進的轟隆聲突然靜止了。世界靜止。接著,大地猛然下沉,一下,又一下,好像要把自己變成地球上最深的沉淵。而另一些人感到的不是下沉,而是上升。大地上躥一下,又猛地上躥一下,好像要把自己變成比阿吾塔毗還高的雪山。
          大地失控了!上下跳動,左右搖擺,轟隆作響,塵土彌漫!大地在哭泣,為自己造成的一切破壞和毀滅。
          大地控制不住自己,它在喊,逃呀!逃呀!可是,大地早就同意人就住在大地上,而不是天空中,所以人們無處可逃。
          大地喊:讓開!讓開!可是人哪里讓得開。讓到路邊,路基塌陷!讓到山前,所有堅硬的東西都像水向下流淌,把一切淹沒!
          大地喊:躲起來!躲起來!人無處躲藏!躲在房子里,房子傾倒。躲在大樹下,大樹傾倒。躲進巖洞里,巖洞崩塌!
          那天,那一刻,阿巴正帶著兩匹馬,走在山道上。
          此時,阿巴卻產(chǎn)生了一個幻覺,地震發(fā)生時,他不是在山道上,而是坐在自己家院子里,正在研磨祭神的香料。大地開始抖動。他捧著香料的手變成了一個沙漏。世界上從來沒有過這么快的一個沙漏,一瞬間,他的手掌里就空空如也。這樣快的流逝,使得時間也失去了意義。只剩下空間本身猛烈地顛簸搖晃。他看見那些香料的粉末變成了一股煙塵。院子里的石板地裂開,合攏,裂開,合攏,噴吐出來的也是大股的煙塵。院墻像是變軟了,像一匹帆布一樣晃蕩。背后的整座房子抽風一樣扭曲了身子,掙扎幾下之后,像用光了力氣一樣,癱坐下來。先是屋頂塌向中央。然后,四周的墻壁也向塌陷下去的屋頂撲了過去。阿巴想站起身來,但他站不起來。房子倒塌了,把他淹沒在哈人的塵土里。這些塵土,把一座老房子所有的氣味都釋放出來。燃燒了上百年的火塘的煙火,年年歸來的雨燕的泥巢,停歇在房梁上貓頭鷹的夢境,存糧的香氣,鹽和茶,肉和菜,病人的痛苦,新婚的歡愉,懷念,夢想,石頭,粘連石頭的泥巴,木頭,連接木頭的木頭,原來都深藏在一座老房子的某個地方,現(xiàn)在都變成了塵土,混合在一起,把坐在那里的阿巴淹沒了。
          當阿巴終于站起身來時,他渾身上下都是塵土。
          四周平靜下來,他搖搖晃晃地走出了只剩一個豁口的院門。村子正漸漸從濃重的塵土中顯現(xiàn)出來,幾個人鬼影一般,無聲地站在塵土中,或者像他一樣失了魂魄般在塵土中行走。每一個人身上,臉上都撲滿了塵土。
          寂靜無聲。
          突然,塵煙中傳來一聲驚悸的尖叫。
          然后,聲音就起來了。撕心裂肺的哭叫聲響成了一片。當塵土散開,哭叫聲籠罩了整個村莊。真實的情形是,地震過去,大地停止搖晃,他從灌木叢中爬起身來,一身塵土,一身忍冬花瓣。跌跌撞撞,哭喊著向著蒙難的村子奔跑。阿巴往村后山上望了一眼?,F(xiàn)在,阿巴仿佛看見自己驚惶的身影,連滾帶爬,從山上下來。
    “大地不用手,把所有塵土揚起,大地不用手,把所有的石頭砸下。大地沒有嘴,用眾生的嘴巴哭喊,大地沒有眼睛,不想看見,不想看見!”
          阿巴坐在那里一動不動,腦子里轟響著云中村古老史詩中的唱段。
          他睜開眼,云中村就是五年前地震剛過,人們剛剛清醒過來時看到的樣子,房倒屋塌。只不過,地沒有搖晃,塵土沒有彌漫,沒有驚懼而絕望的哭喊。兩匹那時不在這里的馬正在荒蕪了的云中村田野里啃食青草。
    【注】《云中記》是阿來于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動筆,獻給“5?12”地震中的死難者、消失的城鎮(zhèn)與村莊的著作。
    (1)下列對本文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篇,作者落筆在一棵已經(jīng)死去了的老柏樹上,看似與本文描寫的地震無關,但實際上預示著地震來臨后云中村的悲慘命運。
    B.小說引用了云中村古老史詩中的唱段,仿佛在訴說著塵埃下痛苦的歷史宿命,大地雖然滿懷悲憫,但也逃不出大自然的巨大力量。
    C.小說結尾,阿巴從回憶中睜開眼,地震五年后,云中村塌房依舊,塵埃落定,馬匹在荒野里啃食青草,平靜克制的筆調(diào)里有刻骨的悲涼。
    D.小說現(xiàn)狀與回憶相交織,既能展示地震發(fā)生時的慘烈情狀,又能利用時間拉開距離、沉淀記憶,使這篇災難小說的情感更濃烈外放。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運用了大量的環(huán)境描寫,既有破碎噴射的巖石,也有停頓寂靜的鳥和渠水,表現(xiàn)了地震的巨大破壞力,烘托出當時的恐怖氛圍。
    B.小說中大地的形象呈現(xiàn)出雙重性,它時而恐怖和失控,肆意破壞著一切;時而正義和自責,同情遇難的人們,雖然合理,但仍顯矛盾。
    C.地震發(fā)生時,作者寫大地的恐懼快意,失控哭泣,寫老房子里的泥巴石頭、貓頭鷹的夢境,讓大自然有自己的精神和靈魂,使小說獨特脫俗。
    D.文章既有描寫生動細致的長段,又有感情充沛的排比段,還有深具“留白”技巧的四字短段,筆法靈活,使小說有搖曳多姿之美。
    (3)敘述視角,是指小說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所選取的敘述角度和觀察點。請從敘述視角的角度欣賞作者描寫地震的高超技巧。
    (4)作者阿來說:“寫作這本書時,我心中總回響著莫扎特《安魂曲》的吟唱?!惫识对浦杏洝芬采畛量侦`,包含悲情的抒情。請結合選文內(nèi)容,對此特色進行分析。

    組卷:24引用:5難度:0.7

二、古代詩文閱讀(34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19分)

  •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中平元年,車騎將軍皇甫嵩既破黃巾,威震天下。閻忠時罷信都令,說嵩曰:“夫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而不旋踵者,機也。故圣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因機而發(fā)。今將軍遭難得之運,蹈易解之機,而踐運不撫,臨機不友,將何以享大名乎?”
          嵩曰:“何謂也?”忠曰:“天道無親,百姓與能,故有高人之功者,不受庸主之賞。今將軍受鉞于初春,收功于末冬。兵動若神,謀不再,旬月之間,神兵電掃,攻堅易于折枯,摧敵甚于湯雪,七州席卷,屠三十六萬方,夷黃巾之師,除邪害之患,或封戶刻石,南向以報德,威震本朝,風馳海外。是以群雄回首百姓企踵雖湯武之舉未有高于將軍者身建高人之功,北面以事庸主,將何以圖安?”
          嵩曰:“心不忘忠,何為不安?”忠曰:“不然。昔韓信不忍一餐之遇,而棄三分之利,拒蒯通之忠,忽鼎跱之勢,利劍已揣其喉,乃嘆息而悔,所以見烹于兒女也。今主勢弱于劉、項,將軍權重于淮陰;指麾可以振風云,叱咤足以興雷電。赫然奮發(fā),因危抵頹,崇恩以綏前附,振武以臨后服;征冀方之士,動七州之眾,羽檄先馳于前,大軍震響于后,蹈跡漳河,飲馬孟津,舉天綱以為網(wǎng)羅京都,誅閹宦之罪,除群怨之積忿,解久危之倒懸。如此則攻守無堅城,不招必影從,雖兒童可使奮空拳以致力,女子可使其褰裳以用命,況厲智能之士,因迅風之勢,則大功不足合,八方不足同也?功業(yè)已就,天下已順,乃燎于上帝,告以天命,混齊六合,南面以制,移神器于己家,推亡漢以定祚,實神機之至決,風發(fā)之良時也。夫木朽不雕,世衰難佐,將軍雖欲委忠難佐之朝,雕畫朽敗之木,猶逆坂而走丸,必不可也。方今權宦群居,同惡如市,主上不自由,詔命出左右。如有至聰不,機事不先,必嬰后悔,亦無及矣?!贬圆粡?,忠乃亡去。
    (節(jié)選自西晉司馬彪《九州春秋》)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
    是以A群雄B回首C百姓D企E踵F雖湯武之舉G未有H高于將軍者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受鉞,指古代大將出征,接受天子所授的符節(jié)與斧鉞。
    B.計,動詞,意思是規(guī)劃,它和《六國論》中“至丹以荊卿為計”意思不同。
    C.鼎跱,即鼎足并峙。鼎有三足,故比喻三方勢力,有“三足鼎立”之說。
    D.察,明察,與《答司馬諫議書》中“終必不蒙見察”中的“察”意思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前信都令閻忠觀察到皇甫嵩因消滅黃巾軍而有了很高的威望后,就極力勸說皇甫嵩要在機遇到來時緊緊抓住,以永保盛名。
    B.在閻忠看來,上天對任何人都是公正的,百姓會擁戴像皇甫嵩這樣的有能力有功績的人,皇甫嵩不應該屈居平庸的君王之下。
    C.韓信難忘漢王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主動放棄了對自己有利的機會,雖然忠于漢王,卻最終被殺,這一實例給皇甫嵩極大震撼。
    D.閻忠認為當朝大權已被奸佞小人把控,主張皇甫嵩立即行動,先成就一統(tǒng)天下的功業(yè),再向上天焚香祝告,但皇甫嵩沒有聽。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身建高人之功,北面以事庸主,將何以圖安?
    ②誅閹宦之罪,除群怨之積忿,解久危之倒懸。
    (5)皇甫嵩有哪些形象特征?請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概括。

    組卷:4引用:1難度:0.6

二、古代詩文閱讀(34分)

  • 5.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各題。
    擬古(其七)
    陶淵明
    日暮天無云,春風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
    歌竟長嘆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間月,灼葉中華。
    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
    (1)下列對這首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二句寫春天日暮時分的景象:天空萬里無云,明凈澄澈;春風輕柔吹拂,送來微微暖意?!吧取弊诌\用通感修辭,寫出春風的妙趣。
    B.三、四句寫出了一位富于青春活力的女子對春景的陶醉。自然激發(fā)了她的生活熱情,激發(fā)了她對美好人生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
    C.五、六句的感情走向發(fā)生變化。春夜的美好引發(fā)了“佳人”的感懷,這就是“持此感人多”的種種復雜意緒,“此”指的是良辰美景。
    D.七、八兩句中,“月”前用“皎皎”修飾,又以云來烘托;“華(花)”用“灼灼”形容,又襯以綠葉?;ㄔ陆惠x,給人以無限美感。
    (2)古詩中常有借“美人”抒懷之筆,請比較這首詩所表達情感與《赤壁賦》中“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是否相同,并簡要分析。

    組卷:0引用:2難度:0.6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 6.請根據(jù)提示寫出相應句子。
    (1)《過秦論》中最能表現(xiàn)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勢不可當?shù)娜涫牵骸?!--BA-->
     
     
    ,
     
    。”
    (2)《過秦論》中形象地描寫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將領、士兵守衛(wèi)要塞,盤問過往行人的情景的兩句是:“
     
    ,
     
    。”
    (3)孟子早就有過“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警示,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再次表達了這樣的意思:“
     
     
    ?!?br />(4)如果要告誡人們注重細節(jié),防微杜漸,避免“積羽沉舟,群輕折軸”之患,可借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
     
     
    ”這兩句話。

    組卷:59引用:1難度:0.9

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1小題,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曾經(jīng)在成都最為大眾化的茶館,也有百姓自發(fā)地寫詩的熱情。有好事者將自己寫好的詩拿到茶館里張貼,第二天再去一看,應對者已經(jīng)如云。和詩者,在茶館里彼此打擂臺。茶客們,則在觀看中肆意地評點優(yōu)劣。詩讓人們_______,再沒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館里這樣對詩的熱鬧場景了,想象那勁頭趕得上《紅樓夢》大觀園里的賽詩會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夠將詩從高雅的殿堂上拉下來,讓詩和自己_______.而一座有詩的傳統(tǒng)的城市,才能夠花開一般,處處都可以綻放出詩來。
          成都的詩的傳統(tǒng),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如果當年杜甫沒有來成都,而是在別的地方蓋了一間草堂,那也許就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種子,飛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發(fā)芽。(  )它靠的不是_______,而是長久歲月的積淀和打磨,才化為這座城市的血脈和基因。如今,草堂的工部祠前還懸掛著何紹基題寫的楹聯(lián):“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安史之亂后,杜甫投奔到嚴武門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間茅草屋,即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草堂,寫下《堂成》一詩,其中一聯(lián)“暫止飛烏將數(shù)子,頻來語燕定新巢”道出了草堂建成時的情景和心情。以后才有了我們見到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見其刻劃之痕”的詩句。我一直這樣認為,正是杜甫自身這樣的平民性,讓詩和這座城市的人們心心相通,創(chuàng)造了成都這座城市詩歌傳統(tǒng)的平民性,也才創(chuàng)造了其詩歌的人民性。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
     

    A.悠然自得 平分秋色 另當別論 晨鐘暮鼓
    B.自得其樂 平起平坐 另當別論 一朝一夕
    C.悠然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鐘暮鼓
    D.自得其樂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一朝一夕
    (2)下列在文中括號內(nèi)補寫的語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
     

    A.詩的傳統(tǒng),其實就是一種文化的底蘊
    B.有底蘊的文化,其實就是詩的傳統(tǒng)
    C.詩的傳統(tǒng),其實就是一種有底蘊的文化
    D.文化的底蘊,其實就是詩的傳統(tǒng)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
     

    A.正是杜甫自身這樣的平民性,讓詩和這座城市的人們心心相通,創(chuàng)造了其詩歌的人民性,也才創(chuàng)造了成都這座城市詩歌傳統(tǒng)的平民性。
    B.正是杜甫自身這樣的平民性,造就了成都這座城市詩歌傳統(tǒng)的平民性,也才造就了其詩歌的人民性,讓詩和這座城市的人們心心相通。
    C.正是杜甫自身這樣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詩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這座城市詩歌傳統(tǒng)的平民性,讓詩和這座城市的人們心心相通。
    D.正是杜甫自身這樣的平民性,創(chuàng)造了成都這座城市詩歌傳統(tǒng)的平民性,也才創(chuàng)造了其詩歌的人民性,讓詩和這座城市的人們心心相通。

    組卷:113引用:16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1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在今年高考引發(fā)的議題中,科普閱讀成為新熱點——在12個省份選用的全國乙卷實用類文本閱讀的三則材料中,有一則選自科普作家尹傳紅《由雪引發(fā)的科學實驗》的科普文章。拋開以應試為目標的功利主義訴求,筆者認為,科學閱讀應該成為孩子們的一門①         的課程。這不僅僅是提升全民科學素養(yǎng)的需求,更關乎青少年如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對他們將來的人生路大有裨益。
          科學閱讀就是通過閱讀科學類書籍和素材,來了解自然現(xiàn)象、宇宙奧秘、科技進步與創(chuàng)新等,進而激發(fā)人們對科學和技術的興趣。科學閱讀不僅僅是在科學知識基礎上的一個擴展和提升,更是為了獲取科學知識,擴展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提高我們富有邏輯的理性思維。在很多對科學家的訪談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他們中的很多人之所以走上科學道路,正是因為在青少年時期閱讀過優(yōu)秀的科學圖書或科普作品,從此樹立了從事科學研究的遠大理想,進而為此②         。
          科學閱讀不應③         ,停留于淺層字面的理解,而應是跟隨作者的腳步和思想,去體會科學歷程的跌宕起伏,去探索④         的星空和遼闊無際的宇宙。
    (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3)下列四個選項中與文中畫波浪線處破折號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香雪準備告訴娘,那是一個寶盒子——誰擁有它,誰就能考上大學,走出大山。
    B.“啟超沒有什么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
    C.“今年夏天好熱??!熱得讓人煩悶。——你想好了嗎?準備考哪一所大學呢?”
    D.我們要努力奮斗,積極向上,不怕吃苦——總而言之,要保持一種昂揚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組卷:20引用:4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
          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fā)達,適足助其為惡。--蔡元培
          手腦雙全,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目的。--陶行知
          要求:圍繞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組卷:26引用:12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