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年陜西省西安市鐵一中學高二(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5/7/1 2:0:2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蘇軾與白居易雖然相去近兩百年,但在人生經(jīng)歷、出處行藏等方面多所相似。二人早年都熱衷于政治,仕宦之路波折不斷,而且在頻繁的遷謫中,他們的人生觀和處世心態(tài)都曾產(chǎn)生巨大的轉折和變化。白被貶后,深思人生價值和出處問題而轉向獨善一路,蘇被貶后注目人生與社會、宇宙的關系。在蘇軾詩文中,“慕白”的表述屢見不鮮,明顯流露出對白居易的傾慕與神往。
          除行跡上的相似外,蘇、白二人更重要的相似點在于人生觀和處世態(tài)度方面的接近,尤其是在超越意識上的接近。所謂超越意識,既是一種人生理念,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蓋指主體在歷經(jīng)磨難后承受憂患、理解憂患并最終超越憂患以獲取自由人格的一種努力。也就是說,士人雖身處逆境,卻能不為所累,超然物外,與世無爭,在精神上達到一種無所掛礙的境界。
          這種超越意識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著突出的表現(xiàn)。白氏在久經(jīng)宦海沉浮之后,面對日益劇烈的政治傾軋,決計抽身退步,高蹈遠引,其思想意識已從對理想的執(zhí)著走向了求取閑適的超越。他走向超越的方法大抵有三:一是“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安心思想;二是“吾道尋知止”的知足觀念;三是“應似諸天觀下界”的看破態(tài)度。對自白居易才開始凸顯的這些超越意識,蘇軾可謂體驗深切,已得白氏超越意識的要義。“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打消各種貪欲,以自得自樂之心對待外物和自我,與世無爭,來去自如。正因為有了這種人生態(tài)度,所以人的成就已經(jīng)無足輕重,成敗榮辱只是人生整體的不同方面。對蘇軾來說,自然不必完美,歷史也不必公正,人可以在沉思中得到安寧。
          蘇軾與白居易的關聯(lián)還體現(xiàn)在對陶淵明的效法上。早在元和八年,41歲的白氏因丁母憂而退居下邦金氏村,即創(chuàng)作了《效陶潛體詩十六首》;兩年之后,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而陶淵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加上夙昔的仰慕,使白對陶的關注和熱情益發(fā)加大,并明言“予夙慕陶淵明為人”。從此期他的一系列詩作可以看出:不愿受世網(wǎng)羈絆,向往無拘無束的自然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灑脫,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創(chuàng)作諷喻詩、積極參政而轉向中后期創(chuàng)作閑適詩、退避政治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白與陶在歷經(jīng)仕途坎坷后所共有的特點。
          與白居易相比,蘇軾的學陶更向前推進一步,并在其中融入了白居易的影響因子。其詩云:“淵明形神自我,樂天身心相物。而今月下三人,他日當成幾佛?!笨梢娧瞿街睿谠S之高。到了晚年,身處貶所的蘇軾更將效法的對象鎖定陶淵明,盡和陶詩一百余首,所謂“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就是此期蘇軾學陶的寫照。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九謂:“東坡在嶺海間,最喜讀陶淵明、柳子厚二集,謂之‘南遷二友’?!睋?jù)此可知,蘇軾的學陶、效陶,并不只是出于對陶詩風格的向慕,更重要的是對陶人格上的心悅誠服。用他的話說就是:“我即淵明,淵明即我也?!笨傊拙右资翘諟Y明的第一個知音,而蘇軾全面接受陶淵明,亦未嘗沒有摻雜白居易這位中介人物的重大影響。
    (摘編自尚永亮《蘇軾與白居易的文化關聯(lián)及差異》)材料二:
          白居易是“中隱”觀念的發(fā)明者,他的《中隱》詩中,把“不勞心與力,又免饑與寒。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的中隱生活描繪得十分安閑愜意。白居易這種亦官亦隱的生活方式、進退裕如的生活態(tài)度廣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
          蘇軾就是學習白居易的一個典型的例子。蘇軾一生處于新舊黨爭的矛盾夾縫之中,屢遭貶謫,但多年的流放并沒有摧垮他,反而加深了他對人生命運的思考和對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吸收融合,在白居易“中隱”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不以謫為患、不計個人利害得失的處世態(tài)度,構建了可仕可隱的為官方針。不過蘇軾性格上“稍露鋒鍔,不及太傅(白居易)混然無跡”,故一生挫折較白居易更多。紹圣四年,蘇軾在惠州寫了《縱筆》詩云:“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床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據(jù)說當時宰相章??匆娏舜嗽?,認為蘇軾在惠州太舒適,又把他貶到更遠的儋州。其實這主要源于蘇軾善于治苦遣懷,所以始終能以超然的態(tài)度看待官場升沉窮達。
          與白居易相比,蘇軾克服了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的一面,從而做到了身在官場,卻不以利祿縈心,更為超然灑脫。蘇軾認為“用舍由時,行藏在我”,用時無需大喜,貶時也無需大悲。在他的詩中時常表現(xiàn)出恬淡悠閑的心境??梢哉f,蘇軾將白居易付諸實踐的“中隱”文化心態(tài)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從而達到中國封建士人“貶謫心態(tài)的最高層次”。白居易通達灑脫的人生態(tài)度影響了蘇軾人生態(tài)度的方向,蘇軾從內(nèi)在精神、襟懷風致上學習白居易,借白居易的“閑適”人生觀為自己尋求解決窮愁困境的一劑良方,那么,他的學白在本質上也必然融匯了自己特有的人生體驗、情感追求和生活哲思,必然繼承了有宋一代發(fā)展而來的獨特精神。
    (摘編自毛妍君《論蘇軾對白居易“閑適”人生觀的受容》)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比白居易晚了近兩百年,與白居易一樣早年熱衷于政治,同樣仕途不順,但被貶后思考與關注的內(nèi)容有所不同。
    B.蘇軾和白居易在人生觀和處世態(tài)度方面比較接近,都具有超越意識,這方面的相似點比二人行跡上的相似更加重要。
    C.白居易選擇抽身退步,高蹈遠引,執(zhí)著走向求取閑適的人生之路,本質的原因是他久經(jīng)宦海沉浮,遭遇了政治傾軋。
    D.蘇軾是北宋士大夫中學習和效仿白居易的一個典型,他積極吸收融合了包括白居易“中隱”思想在內(nèi)的思想文化。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論述了蘇軾與白居易之間的文化承繼關系,但二者著眼點有差異。
    B.蘇軾、白居易二人對陶淵明都有效法,蘇軾對陶淵明的接受相比白居易而言要更進一步。
    C.蘇軾《縱筆》一詩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適,宰相章悖因此將他貶到了更遠的儋州。
    D.蘇軾詩句“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蘊含相似思想。
    (3)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未成小隱成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其五)
    B.不作太白夢日邊,還同樂天賦池上。(蘇軾《池上二首》其二)
    C.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蘇軾《惠州一絕》)
    D.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4)白居易由前期創(chuàng)作諷喻詩、積極參政而轉向中后期創(chuàng)作閑適詩、退避政治,陶淵明對其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請結合材料簡述產(chǎn)生這一影響的原因。
    (5)蘇軾對白居易既有學習,又有突破,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組卷:8引用:4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鍛煉
    艾蕪
    第一封信
    姐姐:
          我又靜下來跟你寫信了!姐姐,我從來還沒有這么喜歡過!我覺得這幾天來活著的每一分鐘都值得贊美。你想,當一個人從危難和死亡中逃出來而又覺著自己真正安全了的時候,這是沒法子忍著快樂的。姐姐,我怕告訴你,但又忍不住不告訴你,我們那個淪陷了幾年的家鄉(xiāng),弟弟冒險回去過一趟。
          我們部隊一探到日本兵夜里把糧食運到江邊,又把子彈搬上來,便決定去公路攔城。知道夜襲的地方就在我家鄉(xiāng),我興奮得不得了??上且灰固诹?,想要在大地上看出什么來,是很不容易的。
          不過,我漸漸感覺出了。水浸著蘆葦?shù)男√?,就是我同爸爸垂釣過的那個小塘;高出在小河上的拱橋,就是我和姐姐看過捕魚的那個拱橋;穿在田野中的村路,兩旁鑲著青青的小棉花地的,就是我讀書倦了常常踏著夕陽去散步的那些村路……當我感覺出來時,真有說不出來的喜悅,但同時又多么難過呵!四年前,我們還可以對著田野大聲唱歌,現(xiàn)在卻連咳嗽也不敢;四年前,我們還可以隨意在小河邊上,拋著石頭打野鴨,現(xiàn)在卻連沾在草鞋底下的泥土,都怕落在水里。我和我的同伴,伏在林子里面,想著想著,心里禁不住疼痛起來--故鄉(xiāng)呵,是多么親切,卻又多么生疏……
          不久,隊長叫我們格外注意,這才打斷了我的沉思,一心一意傾聽著遠處馳來的汽車的聲音。
          姐姐,寫到這里,突然接到日本兵又來襲擊村子的消息,我們又得立刻移動了,不能再從容不迫地給你寫信了。
    弟弟青牧
    六月三十日
    第二封信姐姐:
          部隊現(xiàn)在已移到山里了。今晚大伙都下山夜襲去了。他們要我靜養(yǎng)幾天,我便繼續(xù)寫前次尚未寫完的信。
          那次夜襲,起初全把日本兵打散了,但因搬運糧食和軍火,耽擱了時間,就遭了敵人反攻,競至陷入包圍。有些人突圍跑了,有些人打死了。幸賴這些地方是我的故鄉(xiāng),先前走得熟得不能再熱。我便趁著地里棉花枝葉的遮掩。向我們那個院子爬去,天亮時,書便趁著四下沒人,大膽走進門去。
          當年選難讓幫忙看家的佃戶阿長,看出是我,連忙請我進屋,又到門外去瞧瞧,看有沒有人尾來。
          我的書房仍和先前一樣,書架和書桌,都擺得好好的。我向阿長表明謝意,他說這是他兒子阿寧保管的,并帶著驕傲的神情,夸獎阿寧,說他已進了中學。書讀得很好,不錯,難怪書桌上擺有代數(shù)、地理、歷史的教本,以及我先前并未留下的,如翻譯的短篇小說集那類的書。接著就有一個十六七歲的青年,穿著一身學生制服,走進來向我打招呼,臉上卻帶著驚奇而又歡喜的樣子。唉,誰還能認出這就是我們從小看大的,那個拖鼻涕的看牛孩子呢?
          這幾年的田租,除了一部分花給阿寧的教育費上,當然還有許多剩下的,我想捐些錢。給部隊,便講了出來。你知道,我們部隊沒有餉,全靠人民養(yǎng)活,阿長只推說日本人捐稅很重。我說我這幾年最關心的,是打退敵人,順著這句話,我同他講國家大事來。
          阿長神情很冷靜,既不搭話,也沒現(xiàn)出什么感動。
          我難受起來:“阿長老爹,這用不著你勞多大神,敵人有什么動靜,你留心看在眼里我們這邊有人來,你就告訴他……”
          阿長老頭子現(xiàn)出害怕的神情說:“要是日本人知道了呢?”
          阿寧一直帶著興奮的神情在旁聽,忍不住插嘴道:“爸爸,我看這沒什么要緊的”。
          阿長老頭子卻惡狠狠地罵道:“有你講的了!出去!”
          阿寧臉上顯得很痛苦,眼里含著淚。
          見他兒子出去,阿長老頭子便立即走來拍拍我的肩膀,小聲地說:“你的話說得很有道理,只是我兒子在旁,我不好說的,老實說一句,我比誰都要恨日本人些……以后,你們隊伍要我做什么,只通知我一個人好了?!?br />      姐姐,我入世太淺,完全受了騙。晚間當我睡著的時候,他就去引日本兵抓我來了。
          寫到這里,夜襲的弟兄已經(jīng)回來了,他們這次得到很大的勝利,我沒法寫下去了,明天再繼續(xù)吧!
    弟弟青牧
    七月三日
    第三封信姐姐:
          誰放我走的呢?姐姐,你真想不到吧,就是阿長老家伙的兒子阿寧,那一夜,他背叛了父親,同我一道走了。
          這個年輕人,不僅因為救過我,我就格外喜歡他,而是他帶來了無限的光明,展現(xiàn)出更年輕的另一代人,即使完全受了敵人的奴化教育,也還心向著祖國。那一夜,我們悄悄地穿過田野,越過小河,走了二十多里路的時候,才敢小聲地談起話來。
          我記起在他書桌上擺的那本翻譯的短篇小說了問他道:“你還讀別的書沒有?”
          他連忙回答道:“有的,有的!暗中我們還讀了好些書。那些都是學校嚴厲禁止的,說來真覺得奇怪,他們越禁止,我們就越偷讀得熱心。我常常做夢都在想,我能到我們中國自由的地方去,那多好呀!……呃,總是找不著門路……現(xiàn)在總算碰著你了!”聲音有些興奮得顫抖起來,“現(xiàn)在請你告訴我,到我們中國人可以自由的地方,還有多遠?”
          我告訴他不要性急:“這里還是作戰(zhàn)區(qū)域,不過有我們中國軍隊的地方,就有自由!”
          姐姐,這年輕人到了部隊,便受到極大的歡迎,人人都喊他“小英雄”。他高中還沒畢業(yè),我主張他再去讀書,他不愿意,眼紅我們這里武裝起來的年輕弟兄。他指著他們說:“我也要像他們一樣,要一支手槍,兩顆手榴彈?!?br />      現(xiàn)在我寫這封信時,他就正坐在我旁邊。我寫完這封信,遞給他讀,他快樂得臉紅起來,要我附上一筆,說他阿寧問你的好!
    弟弟青牧
    七月五日
    (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與梳理,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故鄉(xiāng)淪陷——與姐姐逃難——加入部隊——同部隊回鄉(xiāng)作戰(zhàn)
    B.部隊陷入包圍——我逃回小院——爭取阿長支持——輕信阿長而被捕
    C.被阿寧解救——寫第一封信——回到部隊——部隊轉移到山上
    D.部隊下山夜襲——寫第二封信——部隊夜襲成功——寫第三封信
    (2)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林中伏擊的情節(jié)中,插入“我”對過往生活片段的聯(lián)想,這既舒緩了小說的節(jié)奏,又賦予小說象征意味。
    B.從“老爹”到“老頭子”,再到“老家伙”,稱謂變化反映“我”在不同情境與心境下對阿長情感態(tài)度的變化。
    C.“翻譯的短篇小說”在文中出現(xiàn)兩次,前后呼應,使情節(jié)發(fā)展更加合理;同時也表現(xiàn)出阿寧對自由進步的追求。
    D.小說以“鍛煉”為題,既指“我”在戰(zhàn)爭生活中獲得的人生歷練,也指阿寧從放牛娃到革命戰(zhàn)士的成長歷程。
    (3)阿寧這一人物在小說中有何作用?請結合文中相關內(nèi)容簡要分析。
    (4)小說由“我”寫給姐姐的三封信組成,這樣處理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請談談你的理解。

    組卷:36引用:16難度:0.5

三、文言文閱讀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題。
          材料一: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歟!
          圣人無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校瑒t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師說》節(jié)選)      材料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nèi)f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問說》節(jié)選)(1)下列詞中加點字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道之不復 師:從師
    B.君子不 齒:并列
    C.可怪也歟 其:難道
    D.圣人無 常:普通、尋常
    (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②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3)兩則材料分別提倡“從師”和“好問”,在對象選擇上有一個相通的標準,請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概括。

    組卷:2引用:3難度:0.6

四、古代詩歌閱讀

  • 4.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
    病后登快哉亭
    賀  鑄
    經(jīng)雨清蟬得意鳴,征塵斷處見歸程。
    病來把酒不知厭,夢后倚樓無限情。
    鴉帶斜陽投古剎,草將野色入荒城。
    故園又負黃華約,但覺秋風發(fā)上生。
    【注釋】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東南。本詩是詩人任職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黃華:菊花。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以鳴蟬起興,點明鄉(xiāng)愁的主旨?!暗靡狻倍?,既寫出了蟬鳴的神態(tài),又微露了詩人的欣羨之情。
    B.頷聯(lián)言近旨遠,字面上只寫了病后,卻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寫了夢后,實則暗示出曾有數(shù)次的思鄉(xiāng)夢。
    C.頸聯(lián)虛寫,烏鴉帶引斜陽光芒投進古寺,小草帶引野外景色進入荒城,一“帶”一“將”,景色融合自然。
    D.尾聯(lián)“秋風發(fā)上生”幾字,用語新穎奇警,不落陳腐,不僅意指鬢發(fā)的斑白,而且秋風蕭蕭,又給人以冷的感覺。
    (2)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遠,本詩與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營造和章法結構上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組卷:115引用:26難度:0.2

五、名篇名句默寫

  • 5.在橫線處填寫作品原句。
    (1)《論語?泰伯》中曾子說的“
     
    ,
     
    ”這句話表明,他認為作為士人一定要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自己責任重大,道路遙遠。
    (2)《詩經(jīng)?秦風?無衣》中“豈曰無衣?
     
    。王于興師,
     
    ,與子偕作”這幾句表現(xiàn)了慷慨赴敵、同仇敵愾的豪情和戰(zhàn)士間深厚的情誼。
    (3)《春江花月夜》入手擒題,開篇便就題生發(fā),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
    (4)《將進酒》中“人生得意須盡歡,
     
    ”和“
     
    ,會須一飲三百杯”這幾句,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李白于窮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羈。
    (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的結尾寫從夢境回到現(xiàn)實,“
     
    ,明月夜,
     
    ”,短短三句,意深而痛巨,余音裊裊。

    組卷:5引用:1難度:0.9

六、語言文字運用Ⅰ

  • 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讓人們逐漸進入數(shù)字生活,①______。有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年網(wǎng)民占總網(wǎng)民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大。
          不過,視頻通話、上網(wǎng)購物、轉發(fā)分享等新技術在給老年群體帶來便利的同時,②______。如何幫助老年群體擺脫“數(shù)字困境”,讓他們更順暢地擁抱數(shù)字生活?當務之急是要為他們提供優(yōu)質方便的數(shù)字服務,而這需要政府部門、社會、家庭的共同努力。
          政府部門要出臺具體措施,通過組織培訓、強化服務等為老人們創(chuàng)設共享互助的老齡化友好數(shù)字環(huán)境。對一些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來說,要在應用開發(fā)中注重老年人的需求和習慣,如研制專門的老人手機APP,既保留基本功能,③______,讓老人用起來方便快捷。而年輕的家庭成員也有義務、有責任幫助老人,避免親人被遺忘在數(shù)字時代之外。
    (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請為上面的文字擬兩個標題,一個用疑問句,一個用否定句。每個標題不超過15個字。

    組卷:23引用:20難度:0.7

七、語言文字運用Ⅱ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有時是在人頭攢動的街頭,有時是在擁擠而又落寞的公共汽車站。天氣晴朗,薄涼。我決心要到山里去一趟,一個人。路上,無邊的煙繚霧繞。太陽藹然地升起來。峰回路轉,時而是左眼讀水,右眼閱山,時而是左眼披覽一頁頁的山,時而是右眼圈點一行行的水——山水的巨帙是如此美不勝收。活鮮鮮的青色一劇劇地刷到人眼里來,山頭山頭正手拉著手,圍成一個美麗的圈子。陽光更濃了,山景益發(fā)清晰,一切氣味也都被蒸發(fā)出來。稻香撲人,再有點醺然欲醉的味兒。這時候,只恨自己不能著一身寬抱,好兜兩袖素馨回去。路旁更有許多叫得出來和叫不出來的野花,也都曬干了一身的露水而抬起頭來了。山色越來越矜持,秋色越來越透明。車往上升,太陽往下掉,金黃的夕暉在大片山坡上徘徊卻顧,不知該留下來依屬山,還是追上去殉落日。
          我想起一首極喜歡的歌:“我的財產(chǎn)放置在一個地方,遠遠地在青天之上?!闭娴?,直到那天我才忽然憬悟到,我有那樣多無與倫比的美好產(chǎn)業(yè),像清風明月、像山松野草。我要把它們寄放在溪谷內(nèi),我要把它們珍藏在云層上,我要把它們懷抱在深心中。
    (1)下列句子中的加點字和文中加點的“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一場雨后,小草跟大樹都喝飽了水。
    B.你走慢一點呀,快了,老太太跟不上。
    C.多跟優(yōu)秀的人學習交流,你會變得優(yōu)秀。
    D.他熱情地招呼我:“你跟哪兒來呀?”
    (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既典雅又生動,這樣的表達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組卷:4引用:2難度:0.5

八、寫作

  • 8.閱讀下面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沉默是一種處世哲學,用得好時,又是一種藝術?!熳郧?br />      邪惡獲得勝利的唯一條件,就是善良的人們保持沉默?!獝鄣旅?伯克
          你若沉默,請出于愛而沉默;你若發(fā)聲,請出于愛而發(fā)聲?!獖W古斯丁
          上述材料喚醒了你怎樣的體驗?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組卷:20引用:7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