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人教部編版必修下冊《第11課 與妻書》2022年同步練習卷(6)

發(fā)布:2025/7/3 9:0:18

一、典例解讀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節(jié)選自韓愈《師說》)材料二: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唬骸皩W學半?!逼浯酥^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答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鼓無當于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于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比踔来ㄒ?,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wù)本!
    (節(jié)選自《禮記?學記》)注:①嚴:尊敬。②尸:祭主。③節(jié):樹的枝于交接處。目:紋理不順處。④丑:通“儔”,齊。
    (1)下列對文中畫雙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B.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C.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D.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2)下列文學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dǎo)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B.北面,即北面稱臣,古代君主面見臣子時坐北朝南,臣子拜見君主則面北朝拜。與之相反的詞是南面,即南面稱王。
    C.六藝經(jīng)傳:“六藝”指儒家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部儒家經(jīng)典?,F(xiàn)今《樂》已遺失,“六經(jīng)”便成了“四書五經(jīng)”中的“五經(jīng)”。
    D.句讀,指斷開句子的知識。中國古代文章中沒有標點符號,誦讀時一句話后面的停頓為“句”,一句話中間短暫的停頓為“讀”。
    (3)下列對兩則選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愈用三組對比,分別從今人錯誤的態(tài)度、父母錯誤的認識和士大夫荒唐的行為三方面說明當時不從師的壞風氣,行文呈遞進關(guān)系,論證了中心論點的正確。
    B.《禮記?學記》提到了“教學相長”的觀點,學與教相互促進。通過學習,豐富學識,促進教學;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不足,又會促進自己深入學習。
    C.《禮記?學記》將“善學者”與“不善學者”進行對比,強調(diào)了善學者借助師長的重要性;以設(shè)喻的方式,強調(diào)善問者發(fā)問應(yīng)先易后難,循序漸進。
    D.《師說》選文第一段將對比重心放在批判對象上,從反面說明從師的必要性,《學記》選文第三段則將對比重心放在善于學道者上,從正面解說增進學問的方式。
    (4)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②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組卷:11引用:4難度:0.5

二、精準變式題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五代史伶官傳序
    歐陽修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曰:“滿招損,謙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B.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C.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D.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遷徙之徒也 皆背晉以歸梁
    B.非铦鉤戟長鎩也 莊宗受而藏之
    C.然后六合為家 而告成功
    D.為天下笑者,何 自然之理
    (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莊宗,是謚號。謚號是對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后,后世給予褒獎的稱號。
    B.少牢,是舊時祭禮的犧牲,牛、羊、豬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豬二牲叫少牢。
    C.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
    D.《書》,是《尚書》,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以“嗚呼”起筆,發(fā)出了對伶官誤國的感慨。接著語用反問,提出中心論點: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這一嘆一問,為全文定下了嘆惋的基調(diào)。
    B.第二段以“三矢”貫穿文意。先寫莊宗受命,再寫莊宗復(fù)命,著力描寫了莊宗“請矢”的恭謹態(tài)度,從中看出他是矢志復(fù)仇的,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對比莊宗極盛、極衰的兩種情形,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jié)論。這就通過對“盛衰之理”的議論,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基本內(nèi)涵。
    D.文末緊承上文進一步議論,得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要借鑒歷史,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因而意味深長。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②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組卷:2引用:1難度:0.6
  • 3.閱讀歸有光的《先妣事略》,完成下列問題。
    先妣事略
    歸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來歸。逾年生女淑靜,淑靜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殤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順;一歲,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數(shù)顰蹙顧諸婢曰:“吾為多子苦!”老嫗以杯水盛二螺進,曰:“飲此后妊不數(shù)矣。”孺人舉之盡,暗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傷哉!于是家人延畫工畫,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諱桂。外曾祖諱明。外祖諱行,太學生,母何氏。世居吳家橋,去縣城東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橋并小港以東,居人環(huán)聚,盡周氏也。外祖與其三兄皆以資雄,敦尚簡實;與人姁姁說村中語,見子弟甥侄無不愛。孺人之吳家橋則治木綿入城則緝鱸燈火熒熒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冬月爐火炭屑,使婢子為團,累累暴階下。室靡棄物,家無閑人。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紉級不振。戶內(nèi)灑然。遇位奴有恩,雖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
          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jīng)》;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舅母卒,四姨歸顧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與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歸王三接,孺人所許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補學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婦,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撫愛之,益念孺人。中夜與其婦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則茫然矣。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
    (1)下列有關(guān)文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然數(shù)顰蹙顧諸婢日:皺著眉頭
    B.與人姁姁說村中語:溫和的樣子
    C.戶內(nèi)灑然:地面濕潮的樣子
    D.無一字齟齬:不合,有誤差
    (2)下列給文中畫波浪線語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孺人之吳家橋則治木綿/入城則緝?yōu)o/燈火熒熒/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
    B.孺人之吳家橋/則治木綿人城/則緝?yōu)o/燈火熒熒/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
    C.孺人之吳家橋則治木綿/入城則緝?yōu)o燈火/熒熒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
    D.孺人之吳家橋/則治木綿入城/則緝?yōu)o燈火/熒熒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儒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
    (3)下列有關(guān)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孺人,明清時期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封孺人,后成為一種尊稱。
    B.從兄,指母親這一方年齡大于自己的同輩分的男性親屬。
    C.《孝經(jīng)》,宣揚孝道和孝治思想的書籍,是儒學啟蒙讀物之一。
    D.學官,主管官辦各級學校的官員,補學官弟子指考中秀才。
    (4)下列有關(guān)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歸有光的母親十六歲嫁到歸家,很早就養(yǎng)育了孩子,子女眾多,母親也以此為苦。
    B.母親去世后,因為歸有光和大姐長得部分像母親,家人請畫工按照歸有光和大姐的樣子給母親畫遺容。
    C.歸有光的外祖家住在吳家橋,因為家境貧寒,母親每次回娘家都要為家里紡紗織棉。
    D.雖然歸有光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但她在生前就把歸有光和大姐的婚事定了下來。
    (5)把下列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孺人舉之盡,暗不能言。
    ②遇僮奴有恩,雖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6)依據(jù)文意,簡要概括歸有光母親的形象特征。

    組卷:4引用:1難度:0.6

三、綜合變式題

  • 4.文言文閱讀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jié)選)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戰(zhàn)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毙栽唬骸拔乙娤嗳?,必辱之?!毕嗳缏劊豢吓c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碧A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毕嗳缭唬骸胺蛞郧赝踔?,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绷H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拜送書于庭    B.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C.固請,召有司案圖    D.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古今同義的一項是
     

    A.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B.璧有瑕,請指示
    C.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D.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3)下列各項中,詞類活用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②乃使其從者衣褐?③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④且庸人尚羞之?⑤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⑥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⑦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⑧畢禮而歸之?⑨卒廷見相如?⑩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④/⑤⑦⑨/⑥⑧/③⑩B.①⑧/②③⑦/④⑩/⑤⑥⑨
    C.①④⑨/②⑥⑦/③⑩/⑤⑧D.①⑧/②⑥⑦/③⑤⑨/④⑩
    (4)翻譯下面兩個句子。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②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組卷:1引用:1難度:0.6
  •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一)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許之。
          夜縋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吾還也?!币嗳ブ?。
    ——《左傳?僖公三十年》(二)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惫怪^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矣?!?br />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br />      秦師遂東。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亂易整,不 武:威武
    B.因人之力而 敝:損害
    C.爾墓之木 拱:合抱
    D.晉人御師必于崤 御師:設(shè)伏兵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
     

    A.吾還也/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
    B.臣壯也/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
    C.子亦有不利/余收爾骨
    D.夜縋出/勤無所,必有悖心
    (3)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
    B.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
    C.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
    D.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燭之武在國家危難時,不顧個人安危,不計個人恩怨,求見秦伯,可見其深明大義、以國家為重的愛國精神。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談,展現(xiàn)了其高超的論辯藝術(shù)。
    B.秦穆公得到杞子密報,為野心所驅(qū)使,失去了正確判斷形勢的能力,雖然蹇叔多方勸諫,他一點也聽不進去,剛愎自用,自作主張而出師。
    C.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時,既充分考慮到鄭國的利益,又處處在為秦國利益著想,抓住秦伯的心理,層層深入,逐步滲透,最終使秦伯心悅誠服。
    D.蹇叔在得知穆公偷襲計劃后,勸說穆公放棄出征。勸諫見其深謀遠慮,哭師見其忠憤滿腔。送子“與師”時他指出秦師此行不敗于鄭而敗于晉,可見其老謀深算。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②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③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6)燭之武從什么角度離間秦晉關(guān)系的?請簡要說明。

    組卷:79引用:4難度:0.5
  • 6.文言文閱讀。
          高祖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諱淵,字叔德,姓李氏,隴西成紀人也。其七世祖皓,當晉末,據(jù)秦、涼以自王,祖虎,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佐周代魏有功,為柱國。周閔帝受魏禪,虎已卒,乃追錄其功,封唐國公。父昺,襲封,隋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高祖生于長安,性寬仁,襲封唐公。隋文帝獨孤皇后,高祖之從母也,以故文帝與高祖相親愛。文帝相周,復(fù)高祖姓李氏。
          煬帝征遼東,遣高祖督運糧于懷遠鎮(zhèn)。楊玄感將反,其兄弟從征遼者皆逃歸,高祖先覺以聞。是時,隋政荒,天下大亂,煬帝多以猜忌殺戮大臣。嘗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時謁。高祖有甥王氏在后宮,煬帝問之,王氏對以疾,煬帝曰:“可得死否?”高祖聞之益懼,因縱酒納賂以自晦。
          十一年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擊龍門賊母端兒射七十發(fā)皆中賊敗去,盡得其箭于其尸。突厥犯塞,高祖與馬邑太守王仁恭擊之。隋兵少,不敵,高祖射獵馳騁示以閑暇,別選善射者伏為奇兵。虜疑不敢戰(zhàn),高祖乘而擊之,突厥敗走。
          十三年,煬帝南游江都,天下盜起。高祖留守太原,而所在盜賊益多,突厥數(shù)犯邊,高祖兵出無功,煬帝遣使者執(zhí)高祖詣江都,高祖大懼。世民曰:“事急矣,可舉事!”已而煬帝復(fù)馳使者教止高祖,其事遂已。副留守虎賁郎將王威、虎牙郎將高君雅謀因禱雨晉祠以圖高祖。高祖覺之,乃陰為備。開陽府司馬劉政會告威、君雅反,即坐上執(zhí)之。突厥犯邊,高祖令軍中曰:“人告威、君雅召突厥,今其果然?!彼鞖⒅云鸨G矂⑽撵o使突厥,約連和。
          六月已卯,傳檄諸郡,稱義兵,開大將軍府,置三軍,開倉庫賑窮乏。所經(jīng)隋行宮、苑御,悉罷之,出宮女還其家。甲子,高祖入京師,進封唐王。
          二年正月丁未,隋帝詔唐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武德元年五月甲子,即皇帝位于太極殿。
    (《新唐書?卷一?本紀第一?高祖》)(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十一年/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擊龍門賊母端兒/射七十發(fā)/皆中賊/敗去
    B.十一年/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擊龍門賊母端兒/射七十發(fā)皆中/賊敗去
    C.十一年/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擊龍門賊母端兒/射七十發(fā)皆中/賊敗去
    D.十一年/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擊龍門賊母端兒射七十發(fā)/皆中賊/敗去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賜姓,天子據(jù)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績而賜予姓氏,也有朝代皇帝以國姓賜與功臣,以示褒寵。文中指西魏皇帝賜予李虎鮮卑姓氏大野氏。
    B.太尉,古代中央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員,執(zhí)掌天下軍政事務(wù)。秦漢以太尉為最高行政長官及最高軍事長官,因權(quán)勢過重,終秦一朝未任命太尉。
    C.突厥,歷史上活躍在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qū)的民族集團統(tǒng)稱,也是中國西北與北方草原地區(qū)繼匈奴、鮮卑、柔然以來又一個重要的游牧民族。
    D.劍履上殿,古人席地而坐,入室須脫鞋,貴族、大臣佩劍,秦制上殿不得佩劍。經(jīng)帝王特許,重臣上朝時可不解劍,不脫履,以示殊榮。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高祖出身顯貴。他的七世祖晉末稱王,祖父李虎在西魏時因輔佐功追封為唐國公,父親李昺為隋柱國大將軍,母親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姐妹。
    B.高祖警覺機變。楊玄感將反叛,高祖最先發(fā)覺,并及時奏報皇帝,后來隋煬帝猜忌他,他察覺后,就縱情飲酒并收受饋贈來掩藏形跡。
    C.高祖善射有謀。擊母端兒箭無虛發(fā);突厥犯邊,隋軍兵少不能敵,高祖外示閑暇以感敵,另選善射者為奇兵設(shè)伏,最終打敗突厥軍隊。
    D.高祖乘勢起兵。煬帝南游江都,天下盜賊四起,高祖借突厥犯邊誅殺副留守王威、虎牙郎將高君雅,起兵后又派劉文靜出使連和突厥。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高祖有甥王氏在后宮,煬帝問之,王氏對以疾,煬帝曰:“可得死否?”
    ②世民曰:“事急矣,可舉事!”已而煬帝復(fù)馳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
    (5)有鑒于隋朝的傾覆,唐高祖李淵在進入長安之前采取了哪些措施來安撫關(guān)中民眾,邀買天下民心?

    組卷:5引用:5難度:0.6
  •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蒙恬者,其先齊人也。恬大父蒙驁,自齊事秦昭王,官至上卿。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nèi)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南。筑長城,圍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于是渡河,據(jù)陽山,逶蛇而北。是時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nèi)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
          趙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當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復(fù)其官爵。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時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車府令趙高常從。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為己也。因有賊心,乃與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陰謀,立胡亥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賜公子扶蘇、蒙恬死。二世遣使者之陽周,令蒙恬曰:“君之過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內(nèi)史?!泵商襦叭惶⒃唬骸拔液巫镉谔欤瑹o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余里,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蹦送趟幾詺?。
          太史公曰: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瘳,而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yǎng)老存孤,務(wù)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脈哉?
    (《史記?蒙恬列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趙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當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復(fù)其官爵
    B.趙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當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復(fù)其官爵
    C.趙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當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復(fù)其官爵
    D.趙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當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復(fù)其官爵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多指黃河,“河南”“河北”分別指黃河以南、以北地區(qū)。
    B.參乘,古時乘車時陪乘的人。古人乘車,尊者在左,一人在右陪坐。
    C.,古時專指皇帝的死亡,等同于“駕崩”,文中指秦始皇病死在沙丘。
    D.太子,常作為中國古代帝王的繼任者的稱謂,按禮俗多由嫡長子來擔任。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蒙恬出身名門。祖父蒙驁侍奉秦昭王,位至上卿,蒙恬因家世蔭庇擔任秦將。
    B.蒙恬功勞卓著。他統(tǒng)軍北逐戎狄,修筑長城,威震匈奴,并參與修建秦直道。
    C.蒙恬深受重用。始皇帝寵信蒙恬;他的弟弟蒙毅也被始皇帝親近,位列上卿。
    D.蒙恬結(jié)局悲慘。蒙恬有大功于秦而被秦二世逼殺,他的弟弟也受他牽連而死。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nèi)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
    ②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為己也。
    (5)蒙恬一生,功勛卓著,而司馬遷卻評價他“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請結(jié)合文本說明司馬遷這樣評價的原因。

    組卷:41引用:12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wù)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