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北京市豐臺區(qū)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5/7/16 7:0:19
一、本大題共1小題,共18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在鄉(xiāng)土社會的禮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禮”,就不是個好人。一個負責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維持禮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獄。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為有人破壞了傳統(tǒng)的規(guī)矩。
打一個譬喻來說明:在我們比賽足球時,裁判官吹了哨子,說哪個人犯規(guī),哪個人就得受罰,用不到由雙方停了球辯論。為什么呢?那是因為每個參加比賽的球員都應當事先熟悉規(guī)則,而且都事先約定根據(jù)雙方同意的規(guī)則之下比賽,裁判員是規(guī)則的權威。球員對于規(guī)則要諳熟,技藝要能做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guī)的程度,他需要長期的訓練。如果發(fā)生有意犯規(guī)的舉動,就可以說是訓練不良,也是指導員的恥辱。
這個譬喻可以用來說明鄉(xiāng)土社會對于訟事的看法。所謂禮治就是對傳統(tǒng)規(guī)則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關系,都有著一定的規(guī)則。行為者對于這些規(guī)則從小就熟習,不問理由而認為是當然的。長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規(guī)則化成了內(nèi)在的習慣。維持禮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權力,而是在身內(nèi)的良心。所以這種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禮治是每個人都自動地守規(guī)矩,不必有外在的監(jiān)督,但是理想的禮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個人可以為了自私的動機,偷偷地越出規(guī)矩。這種人在這種秩序里是敗類無疑。每個人知禮是責任,社會假定每個人是知禮的,至少社會有責任要使每個人知禮。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過”。這也是鄉(xiāng)土社會中通行“連坐”的根據(jù)。兒子做了壞事情,父親得受刑罰,甚至教師也不能辭其咎。教得認真,子弟不會有壞的行為。打官司也成了一種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夠。
在鄉(xiāng)村里所謂調(diào)解,其實是一種教育過程。我記得一個很有意思的案子:某甲已上了年紀,抽大煙。長子為了全家的經(jīng)濟,很反對他父親有這嗜好,但也不便干涉。次子不務正業(yè),偷偷抽大煙,時常慫恿老父親抽大煙,他可以分潤一些。有一次給長子看見了,就痛打他的弟弟,這弟弟賴在老父身上。長子一時火起,罵了父親。家里大鬧起來,被人拉到鄉(xiāng)公所來評理。那位鄉(xiāng)紳,先照例認為這是件全村的丑事。接著動用了整個倫理原則,小兒子是敗類,最不好,應當趕出村子。大兒子罵了父親,該罰。老父親不知道管教兒子,還要抽大煙,受了一頓教訓。這樣,大家認了罰回家。那位鄉(xiāng)紳回頭和我發(fā)了一陣牢騷:一代不如一代,真是世風日下。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當時體會到了孔子說這話時的神氣了。
現(xiàn)代都市社會中講個人權利,權利是不能侵犯的。國家保護這些權利,所以定下了許多法律。一個法官并不考慮道德問題、倫理觀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罰的用意已經(jīng)不復“以儆效尤”,而是在保護個人的權利和社會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圍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權利。在英美以判例為基礎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時間訴訟的目的是在獲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規(guī)則。
(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無訟》)材料二:
嘉興11月4日電“39”“25”“11”——在浙江嘉興平湖市新埭鎮(zhèn)星光村,村書記許強自豪地向記者舉出三個數(shù)字:2017年星光村在平湖市法院涉訴糾紛39起,2018年下降到25起,2019年至今只有11起。
星光村涉訴糾紛走起了“下坡路”,靠的正是平湖近年來探索推廣的“無訟”工作——調(diào)和息訟,就地化解矛盾。這一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子不僅從源頭上有效減少矛盾糾紛產(chǎn)生,更推動了傳統(tǒng)無訟文化與現(xiàn)代法治精神融合。
(摘編自中國新聞網(wǎng)《浙江平湖“息事無訟”:擦亮基層社會治理“無訟”品牌》)材料三:
今天,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轉(zhuǎn)型,人們的權利意識日益增強,各類利益關系相互交織,各種社會糾紛也大量增加,訴訟案件數(shù)量逐年增長。然而,司法資源相對有限,司法機關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在此背景下,強調(diào)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實踐價值。這一模式與傳統(tǒng)的“無訟”理念有許多相通之處。
當然,我們對“無訟”理念的借鑒,不能簡單照搬歷史上的某些做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社會糾紛的內(nèi)容及復雜程度遠異于前,而司法與其他矛盾糾紛解決方式的配合已有較好的制度基礎和現(xiàn)實條件。我國正在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充分發(fā)揮調(diào)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等非訴解紛手段防范化解社會矛盾的作用,努力使大量糾紛化解在訴訟之前。
與此同時,要強化司法對于社會糾紛解決的引導作用,特別是通過司法案例明確司法對于各種社會行為的判斷,引導當事人對糾紛解決結(jié)果形成合理預期,為非訴化解糾紛提供示范。通過這些具體措施,推動人們對訴訟形成理性認識,正確對待和行使自己的權利,自覺抑制濫用訴訟權利、浪費司法資源的行為,讓“無訟”文化在法治中國建設中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摘編自顧培東《認識傳統(tǒng)社會“無訟”理念》)(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社會是禮治社會,禮治社會需要人們服膺傳統(tǒng)規(guī)則,做人必須遵循傳統(tǒng)的“規(guī)矩”,即“禮”。
B.鄉(xiāng)土社會非常注重教化,如果有人越出規(guī)矩,會被認為教化不夠;如果有人打官司,也會被認為教化不夠。
C.每個人都自動守規(guī)矩的情形只能出現(xiàn)在有理想禮治秩序的社會,所以孔子的“無訟”理想從來就沒有真正成為現(xiàn)實。
D.鄉(xiāng)土社會中人的利益關系相對簡單,人們的權利意識也不夠強,教化更多的是“以儆效尤”而不是獲得規(guī)則。
(2)依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覺得,聽訟的過程就是自己在被批評教化的過程,十分難受,所以他認為讓訴訟行為不發(fā)生才是重要的。
B.浙江平湖“息事無訟”的成功做法,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這是當前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的主要形式。
C.推行現(xiàn)代司法制度,能幫助人們樹立法治思想、權利意識,改變其訴訟觀念,因而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糾紛。
D.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不斷健全,各種非訴解紛手段充分發(fā)揮作用,讓一些糾紛化解在訴訟之前成為可能。
(3)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下列選項與“無訟”無關的一項是
A.孔子指出“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用德政使人們富足,用禮教使人們知恥,人們就會自我約束,走上善道。
B.卷入黨派政治斗爭的蘇軾,被迫承認在詩中批評新政,從而平息事端,蘇軾最終也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C.《儒林外史》中“族長嚴振生,乃城中十二都的鄉(xiāng)約”。鄉(xiāng)約,即鄉(xiāng)中小吏,主要負責傳達政令,調(diào)解糾紛等。
D.《阿Q正傳》中,阿Q調(diào)戲吳媽,被地保教訓一通后,答應了地保所提出的包括到趙府賠罪在內(nèi)的五項條件。
(4)材料一運用了多種與魯迅《拿來主義》相同的論證方法,請分別指出并簡要說明。
(5)你認為“無訟”文化在現(xiàn)代法治社會還有無必要?請結(jié)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組卷:21引用:6難度:0.5
二、本大題共2小題,共39分。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節(jié)選自韓愈《師說》)材料二: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唬骸皩W學半?!逼浯酥^乎?
凡學之道:嚴①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②,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③,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答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古之學者,比物丑④類,鼓無當于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于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比踔来ㄒ?,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節(jié)選自《禮記?學記》)注:①嚴:尊敬。②尸:祭主。③節(jié):樹的枝于交接處。目:紋理不順處。④丑:通“儔”,齊。
(1)下列對文中畫雙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B.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C.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D.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2)下列文學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B.北面,即北面稱臣,古代君主面見臣子時坐北朝南,臣子拜見君主則面北朝拜。與之相反的詞是南面,即南面稱王。
C.六藝經(jīng)傳:“六藝”指儒家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部儒家經(jīng)典。現(xiàn)今《樂》已遺失,“六經(jīng)”便成了“四書五經(jīng)”中的“五經(jīng)”。
D.句讀,指斷開句子的知識。中國古代文章中沒有標點符號,誦讀時一句話后面的停頓為“句”,一句話中間短暫的停頓為“讀”。
(3)下列對兩則選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愈用三組對比,分別從今人錯誤的態(tài)度、父母錯誤的認識和士大夫荒唐的行為三方面說明當時不從師的壞風氣,行文呈遞進關系,論證了中心論點的正確。
B.《禮記?學記》提到了“教學相長”的觀點,學與教相互促進。通過學習,豐富學識,促進教學;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不足,又會促進自己深入學習。
C.《禮記?學記》將“善學者”與“不善學者”進行對比,強調(diào)了善學者借助師長的重要性;以設喻的方式,強調(diào)善問者發(fā)問應先易后難,循序漸進。
D.《師說》選文第一段將對比重心放在批判對象上,從反面說明從師的必要性,《學記》選文第三段則將對比重心放在善于學道者上,從正面解說增進學問的方式。
(4)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②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組卷:11引用:4難度:0.5 -
3.閱讀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五石之瓠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鼻f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吐勚堎I其方百金。聚族而謀之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shù)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zhàn),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1)下列加點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A.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樹:種植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大:大的功用 C.裂地而封之 而:表修飾,不譯 D.能不龜手一也 一:一樣,相同
A.道家是由老子在春秋末年創(chuàng)辦的一個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列子等,和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道教不屬于一個體系,但對道教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較大的影響。
B.莊子,是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學術界尊稱為“老莊哲學”。
C.道家又稱“道德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道家所說的“道”與儒家的“道”不同,道家的“道”旨在說明宇宙萬物本源,主張道法自然,提倡清靜無為。
D.莊子名周,戰(zhàn)國中期宋國人,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者。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今傳《莊子》為莊子所著,又被稱為《南華經(jīng)》。組卷:4引用:3難度:0.6
三、(三)根據(jù)要求,完成第14題。(共6分)
-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勸學》
荀子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續(xù)師說》
黃宗羲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豈特弟子之過哉?亦為師者有以致之耳。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者也;道之未聞,業(yè)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矣。本無可師,強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師、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師習其句讀,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授以藝術者之有其實也。傳道受業(yè)解惑,既無所籍于師,則生不為之憐,死不為之喪,亦非過也。遂以為古之師弟子皆然,而使師之為道,出于童子、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下,則是為師者之罪也。
今世以無忌憚相高,代筆門客,張口輒罵歐曾①,兔園蒙師②,搖筆即毀朱陸③。古人姓氏,道聽未審,議論其學術文章,已累幅見于坊書矣。乳兒粉子,輕浮淺躁,動欲越過前人,抗然自命,世無孔子,不當在弟子之列。蓋不特恥為弟子,相率而恥不為師。吁!其可怪也。若是,則師之為道,人心之蟊賊也,吾惟恐其傳也矣。
昔者孫明復之為師也,以石守道為之弟子。執(zhí)杖屨,待左右。明復坐則立升降拜則扶之師弟子之禮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④之于來學未嘗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為茍無其德,寧虛其位,以待后之學者,不可使師道自我而壞也。北山可以為師,避師名而不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學,欲求為弟子者也。諸君子過情推獎,羲其敢冒今世之無恥哉?反昌黎之意,作《續(xù)師說》以謝之。
注:①歐曾:文學家歐陽修和曾鞏。②兔園蒙師:指知識淺陋的讀書人。③朱陸:宋代理學家朱熹和陸九淵。④何北山:何基,以讀書講學為平生志向,教授門生,不遺余力。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明復坐則立/升降拜則扶之/師弟子之禮/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來學/未嘗受其北面
B.明復坐則立/升降拜則扶之/師弟子之禮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來學/未嘗受其北面
C.明復坐則立升/降拜則扶之/師弟子之禮/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來學/未嘗受其北面
D.明復坐則立升/降拜則扶之/師弟子之禮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來學/未嘗受其北面
(2)下列對文中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騏驥”為駿馬,“駑馬”指劣馬?!磅筒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
B.現(xiàn)代漢語中“學者”一般指學識淵博的人,但在古代有“求學的人”的意思,《師說》中“古之學者必有師”和《續(xù)師說》中“以待后之學者”兩句的“學者”意思相同。
C.“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中的“巫”在古代主要以祝禱、占卜為業(yè),也為人治病,兼有“醫(yī)”的功能。“巫醫(yī)樂師百工”在當時都是處于社會下層的勞動者。
D.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見君王則是面向北方朝拜。文章中“受其北面”指老師接受學生的敬師之禮。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勸學》節(jié)選片段從積累、堅持、專心三個層面論述了學習應該具備的態(tài)度和方法。其中“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一句可以看出荀子強調(diào)的學習同時涉及品德方面。
B.《師說》節(jié)選部分以幾組對比批判了當時社會上存在的恥學于師的風氣。其中“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對“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的反復強調(diào)。
C.韓愈感嘆“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而黃宗羲卻“惟恐其傳”,主要是擔心無才無德者為師之風蔓延,在社會上形成不良的風氣。
D.黃宗羲使用孫明復、何北山兩人的事例,意在說明執(zhí)師弟子之禮,乃莊重之事,為人之師應慎重對待。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②既無所籍于師,則生不為之憐,死不為之喪,亦非過也。
(5)黃宗羲在文章結(jié)尾自稱《續(xù)師說》“反昌黎之意”,請結(jié)合《續(xù)師說》和《師說》兩篇文章的社會背景談談你對他們提出不同的擇師標準的理解。組卷:17引用:7難度:0.6
四、(四)名篇名句默寫(共10分)
-
5.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錦瑟》中,描寫“月明珠”和“藍田玉”的優(yōu)美典雅的一句是
(2)《阿房宮賦》中,對六國和秦滅亡的教訓進行總結(jié)后,對當時統(tǒng)治者提出警告的一句是
(3)組卷:1引用:1難度:0.8
三、本大題共1小題,共12分。
-
6.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觀刈麥白居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1)下列對這首詩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詩描寫了麥收時的農(nóng)忙景象,也對人民承受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內(nèi)容豐富而有層次。
B.“惜”字寫出農(nóng)民為搶收麥子忘記了疲憊與炎熱,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更顯生活不易。
C.詩中貧婦生活無著,只能受雇于人,為其撿拾遺穗,她的形象令人同情也促人思考。
D.結(jié)尾說自己不事農(nóng)桑卻能生活無憂,作者深感愧疚,表現(xiàn)出難得的自省和人道主義精神。
(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開頭交代了背景,表明詩中寫的是五月麥收的農(nóng)忙時節(jié),然后又選取有代表性的場景來表現(xiàn)主題。
B.刈麥和拾穗的情景在詩中交織在一起,生動真切,歷歷如畫,對農(nóng)家生活壓力的來源也有暗示作用。
C.末尾抒情文字是這首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chǎn)物,表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D.這首諷喻詩敘述簡潔,運用象征手法,將敘事與各種描寫手法相結(jié)合,語言平易流暢,內(nèi)涵深刻。
(3)這首詩和楊萬里的《插秧歌》分別描寫了“刈麥”和“插秧”的勞動場景,詩人各自有怎樣的用意?組卷:0引用:2難度:0.5
四、本大題共1小題,共16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一條繩索
(秘魯)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胡安發(fā)現(xiàn)了一條從天上垂下來的繩索。
那條長得令人難以置信的繩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層里,胡安一邊看著它一邊想身邊沒有人會相信他看到的這一幕。
“這孩子太孤獨,出現(xiàn)幻覺了?!甭牭胶驳墓适拢霉脮@么說?!皯搸タ葱睦磲t(yī)生!”最后她會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
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見他爸爸正坐在門口的那段老樹干上。“有一條繩子從天上垂下來!”胡安喊道。
父親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說的是一種奇怪的無法理解的方言。
胡安痛恨沒有人認真地對待這件事,然而他已經(jīng)習慣了,人們總是把他當成一個小孩子,盡管他都快十歲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騎著自行車到處來去。
“爸爸,你得看看,我發(fā)現(xiàn)的那條繩子非常粗大,我一個人沒法把它運回家?!焙苍囍酶赣H的語言表達,想讓他別再像平時那樣用輕蔑的表情看著自己?!澳氵€得洗洗臉,奶奶討厭看見你這樣渾身上下臟兮兮的?!备赣H回答說。
“請您跟我來一下吧,爸爸,就一會兒?!焙舶蟮馈?br /> 但這仍是徒勞,父親不喜歡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歡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決定再次消失,重新向發(fā)現(xiàn)那條繩索的地方跑去。
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紋絲不動,風吹拂著,但那條繩索仍定定地懸在那里,并不是繃緊了,只是靜靜的。胡安看了它一會兒,又向天上望去,尋找一種解釋,但是同樣一無所獲,這時他想到直至現(xiàn)在他還沒有碰過那條繩索,就決定碰碰看,好證明那是真實的,而不僅僅是一種幻覺,或是海市蜃樓,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繩索,決定走過去。但因為某種原因,那種關于摟著繩索渴死的旅行者的想法讓他產(chǎn)生了一絲恐懼,不敢向前走一步;考慮了幾秒鐘后,他吸了一口氣,向前邁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離,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輕輕地碰了一下繩索。“很軟?!彼?。
很快胡安忘掉了最初的恐懼,決定拉一下那條繩索。他用雙手抓住繩索,使勁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沒發(fā)生,繩索頂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決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摟著繩索縱身一跳,就像一個九歲的人猿泰山一樣吊在了繩索上。
胡安想起了一個小孩和三顆菜豆的故事,那個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種下了三顆菜豆,最后菜豆長成了一棵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長到了天上,那孩子順著它爬上去,在頂端發(fā)現(xiàn)了一座城堡,里面滿是財寶。但是真的是菜豆嗎?菜豆不會長成爬蔓植物呀,真是個奇怪的故事……
胡安學校的作業(yè)本上總是寫滿了老師的評語,說他是個非常不專心的孩子,喜歡在課堂上想入非非?,F(xiàn)在胡安可給了所有那些老師一個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現(xiàn)了一條懸空的神奇的繩索,而他又由此聯(lián)想到了菜豆的故事和干渴的旅行者!“我應該爬上去,我得看看這是什么?!彼@樣想著,開始攀著繩索向上爬。
胡安爬到十米高的時候,就害怕得不敢繼續(xù)了,但是也沒有勇氣松開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該怎么辦,他的小手很疼,胳膊開始顫抖,他決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從家里隨便找個人來,讓他看看這條繩索。但是他剛準備動一下,就感到繩索開始下降。
他又停下來,想等繩索穩(wěn)住以后再從容地滑下來,但是突然,砰!繩索猛地往下一頓,胡安大叫一聲,手抓得死死地,等他睜開眼睛,發(fā)現(xiàn)自己還吊在繩索上,但是好像下降了一米;又是砰的一聲,繩索又一次下滑,但是他還不想松開手,他已經(jīng)嚇得不會動了,突然,從很高的地方傳來一聲: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繩索開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終于從固定它的地方松開了。
繩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他弓起身子,但是他無法站起來,這樣過了一個多小時,繩索還在不停地下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絕望地挪動著胳膊,這時他感到繩索濕透了……他終于從里面鉆了出來,一溜煙跑回了家,那時下午茶的時間早過去了。
父母不想聽胡安解釋,他到家的時候天已經(jīng)黑了,開始下著細雨;一頓懲罰后,他上樓回到自己的房間,透過窗戶看著雨,無法講述自己的奇遇。第二天他起得很早,想回到那個地方,但是雨下了一整夜,整個大草原都淹了,家人不讓他出門,父母還在為他生氣,他那關于懸空的繩索的謊言讓他們更加惱火。
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決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無法回到發(fā)現(xiàn)繩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監(jiān)視著他,同時全家人都受夠了那場綿綿不絕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認為他是那場雨的罪魁禍首……
在繩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個湖;隨著時間的流逝,湖帶來了植物,植物引來了動物,大草原變成了一個山谷;七十年后,那個被稱為“拉坎提亞”的山谷里的湖成了當?shù)睾喻V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邊和孩子們在湖里游玩,一邊與好幾個釣魚愛好者和漁夫一起釣著河鱒。但是一些東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個人沒有在垂釣,那是一個老人,他看著沁涼的湖水,似乎在思念著什么??戳怂靡粫?,我禁不住好奇心的驅(qū)使,上前問他在找什么。
“我的繩索?!彼卮鸬?。
(選自《譯林》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生動形象地塑造了胡安這個人物,運用了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等描寫來表現(xiàn)他的性格特點。
B.小說主要采用第三人稱的敘述視角,但結(jié)尾兩段則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這樣可以使故事更具有真實感。
C.作者交代三顆菜豆的故事,是為了進一步表現(xiàn)胡安喜歡幻想的性格,為后文寫胡安的怪異行為做好鋪墊。
D.小說中的“繩索”象征意義豐富,既象征著童年好奇本能,也象征著人們向往的某種奇跡或理想等內(nèi)容。
(2)小說主人公胡安對“一條繩索”的探究與追尋,展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
(3)七十年后胡安仍在尋找他的繩索,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這樣結(jié)尾的妙處。組卷:6引用:3難度:0.5
五、本大題共1小題,共65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列各題。
在科學史上,天文學的發(fā)展歷來波瀾起伏。在西方,有人們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說”與托勒密“地心說”曠日持久的爭論。其實在東方,① ,這就是中國天文學史上著名的“渾蓋之爭”。這場爭論圍繞宇宙結(jié)構的認識,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很大。
中國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對宇宙形狀的認識,人們開始主張的是“天圓地方”。但這種認識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學說,因為它本身存在著比較明顯的漏洞。正因為如此,當曾子的學生單居離向他詢問是否果真“天圓地方”時,曾子一針見血地指出:“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掩也?!彼J為“天圓地方”說的不是天地具體形狀,② 。他引述孔子之語,把“天圓地方”說成是“天道曰圓,地道曰方”,即天所遵循的規(guī)律在性質(zhì)上屬于“圓”,轉(zhuǎn)動不休;③ ,安謐靜止??鬃訋熗降恼f法,( )可以彌補“天圓地方”說在形式上的缺陷,( ?。┻@種修補使該說喪失了作為一種宇宙結(jié)構學說而存在的資格,( ?。┧務摰囊呀?jīng)不再是天地的具體形狀了。
(1)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nèi)的詞語,都恰當?shù)囊豁検?A.不僅 而且 雖然 B.雖然 然而 而且 C.固然 但是 因為 D.如果 那么 而且 組卷:2引用:1難度:0.5
四、微寫作(10分)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
-
9.根據(jù)下面的小詩,描寫一個場景。要求:①運用第一人稱,有心理描寫;②語言連貫、準確、生動;③不少于100字。
在家/窗前的桃花都是三月開/離家之后/冬月的夜里也綻放組卷:42引用:11難度:0.7 -
10.金秋十月,祖國華誕。班級計劃開展主題為“紅色精神傳承之旅”社會實踐活動。描繪你想要推薦的活動場所的秋天景色,既要寫出季節(jié)的特點,又要體現(xiàn)該地點的特色。要求:描寫生動,有細節(jié)。150字左右。
組卷:1引用:1難度:0.7 -
11.文學短評是文學評論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具體的文學作品為評論對象,并對對象的某一點進行深入品析和闡發(fā),進而得出某個評論性觀點。
越中覽古
唐 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請你為這首詩寫一則短評。
要求:有評價,有分析,條理清楚,150字左右。組卷:5引用:1難度:0.5
五、作文(50分)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
-
12.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
每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時代,每個人在特定時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個時代,有人慨嘆生不逢時,有人只愿安分隨時,有人深感生逢其時、時不我待……
請以“論生逢其時”為題,寫一篇議論文。組卷:2引用:1難度:0.5 -
13.按要求寫作,不少于700字。
《荀子》中說:“道雖邇,不行不至?!笔堑模绻贿~開雙腿向前走,即使是很近的路,也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何況,個人成長、事業(yè)進步、國家發(fā)展、文明延續(xù),都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靶小笔堑竭_遠方所必需的。
這段文字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以“行以致遠”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觀點明確,論據(jù)充實,論證合理,書寫清晰。組卷:15引用:7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