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甘肅省定西市臨洮中學高二(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5/7/16 12:0:19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材料一:
①“差序格局”是費孝通先生對鄉(xiāng)土中國社會結構的精準概括,對于這個概念,《鄉(xiāng)土中國》一書中的表述如下:
②我們的社會結構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個人都是他所在社會影響所推出的社會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fā)生關系。每一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③在費孝通先生看來,“差序格局”理論是對中國傳統鄉(xiāng)土社會結構的凝練,其內涵不僅停留在人際關系上,而且包含了更大范圍的社會結構。“差序格局”中的“差”指的是《鄉(xiāng)土中國》中提及的類似波紋向外推的橫向結構。閻云翔對“差序格局”理論結構的認識值得借鑒,他指出“差序格局是一個立體的結構,包含有縱向的剛性的等級化的‘序’,也包含有橫向的彈性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差’”。
(摘編自方楠《互聯網時代的“新差序格局”》)材料二:
①差序格局在公私、權力和權利這三個維度奠定了鄉(xiāng)土社會的基本結構和互動秩序,而互聯網對差序格局的重塑也勢必作用于以上三個方面。
②一、具體來講,網絡空間中公私結構的劇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民眾進入公共領域的門檻降低,途徑增多。鄉(xiāng)土社會中的公共領域被設置了較高的準入門檻。但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計算、通信和儲存成本的下降,使世界人口的可觀部分獲得了從事信息和文化生產的物質手段,個人可以有效地在公共領域中開展傳播活動,由被動的讀者和聽眾轉變?yōu)榘l(fā)言者和對話的參與者?;ヂ摼W擊碎了與傳統身份相勾連的“準入資格”,公共領域漸而具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大眾性。二是網民“由私向公”的意愿逐步增強。在差序格局中,“愛無差等”的理念無法在鄉(xiāng)土社會中落地生根,“自我主義”不僅使得人們“公私不分”,更令“由私向公”的轉換難以實現。而隨著社會化媒體普及,個人間能夠憑借互聯網進行遠距離的溝通和經驗傳遞,并且私人生活也越發(fā)地能在網絡上獲得完整的展示,個體的情感、困惑以及利益訴求也因此可以迅速地引發(fā)關注、熱議甚至是聲援。
③二、在網絡社會中,差序格局所產生的權力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戰(zhàn)。隨著微博和微信的出現,讀者不光可以通過傳統的“書寫”來發(fā)表評論,他們更能以“轉發(fā)”或“點贊”的形式來再造文本并重塑意義。實際上,“轉發(fā)”或“點贊”既是信息的接力和重新編碼,又發(fā)揮著顛覆權威敘事的功能。有時候,一些“不合常理”的點贊其實是網民以“戲謔”的方式來解構差序式的權力,通過破壞“權威與庶民”之間的傳統情境和互動秩序,以獲得網絡社會中的“另類”話語權。
④這種“另類”的話語權即“信息權力”。網絡社會無疑更加看重信息的流動。于是,信息超越了知識和經驗的地位,構成了權力的主要來源。具體而言,信息權力是“不在場的網民通過觀點發(fā)布、消息傳遞、時事評論等行為在交流溝通中展現的權力”,它賦予了每一位網民發(fā)言的機會和針對時事的能力,由此增強了他們的話語權。信息權力制造出了“眾聲喧嘩”的去中心化力量,摧枯拉朽式地瓦解了權力的差序格局。近年來,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紛紛開通“政務微博”和“政務微信”,也直觀地反映了信息權力對傳統權威的直接挑戰(zhàn)及其效果。
⑤三、網絡公民權利的成型與危機。差序格局下的中國社會,缺少的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權利體系。人們的權利被“綱常”做了差別化的抑制或放大,個人所擁有的權利往往是根據其所掌控的權力而靈活地進行伸縮。所以,權利與個人所掌握的社會資源存量相關,卻得不到法律的平等保障。
⑥互聯網的大規(guī)模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差序式的公民身份。一方面,網絡提升了公民的權利意識。另一方面,互聯網也促進了公民權利保護機制的完善和深化。截至2008年10月,我國有14個部門已推出60 余部與互聯網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李永剛說:“我國成為了全球該領域法律法規(guī)最多的國家,這種覆蓋面極廣的恢恢法網,無疑反映了我國網民權利保障機制的日益健全。”網絡社會呈現出了較為明顯的公民性,這主要歸功于權利取向的網絡輿論對非正義權力的制約,而這反過來又加深了網民對公民權利的體悟和學習。但與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是,我國現實的公民社會發(fā)育仍不夠充分,其嚴重滯后于網絡公民社會的發(fā)展。正如劉學民所言:“在西方,網絡公民社會僅僅是現實公民社會的一個補充,而在中國,網絡公民社會已經成為中國公民社會發(fā)展的新生力量,尤其是圍繞網絡事件而產生的網絡輿論,對政府的影響有些遠遠大于現實中的公民社會。”從某種程度上看,互聯網在我國也就不僅是一種生產與生活的工具,它更充當了公民權利的“培養(yǎng)皿”,倒逼著國家逐步調整其與社會間的關系,以打開更多的“機會窗口”,繼而創(chuàng)造出不單局限于互聯網的多元公民權利。
(摘編自王斌《網絡社會差序格局的崛起與分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閻云翔認為,差序格局是一個含有縱向的等級化的“序”和橫向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差”組成的立體結構。他的理論認識比費孝通的理解更深一層。
B.傳統鄉(xiāng)土社會中的公共領域被設置了較高的準入門檻,不具備真正意義的大眾性。其“準入資格”與傳統身份相勾連,普通民眾常被排斥在公共領域之外。
C.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紛紛開通“政務微博”和“政務微信”的舉措,表明權力中心屈服于信息權力制造出的去中心化的摧枯拉朽般的巨大力量。
D.在我國,互聯網使國家逐步調整其與社會間的關系,從而創(chuàng)造出不單局限于互聯網的多元公民權利,因此它不是一種生產與生活的工具。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費孝通把西洋的社會結構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是團體格局,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而中國社會結構是以“己”為中心。
B.差序格局從公私、權力和權利三個維度奠定了鄉(xiāng)土社會的基本結構和互動規(guī)范,互聯網的普及改變了差序格局,但這種作用依然要從上述三個維度去理解。
C.在網絡社會,處于權力中心之外的網民們只能通過破壞“權威與庶民”之間的傳統情境和互動秩序的方式,獲得網絡社會中的“另類”話語權。
D.材料二認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具有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權利體系,公民權利能得到法律的保障,而差序格局下的中國社會個人所擁有的權利往往與其所掌控的權力相關。
(3)下列例子中不能證明“互聯網從公私、權力和權利三個維度重塑差序格局”這一觀點的一項是
A.微信中,有以血緣、地緣抑或是親屬關系組成的微信群,如“我愛我家”;也有因學習、工作等社會關系建立的微信群,如“××班同學群”。
B.2012年的諸如“與父母合影”“帶著外公去旅行”等微公益事件,是由個人率先發(fā)起,后經由網絡的信息傳播和網民接力而獲得全民慈善效果。
C.微博的興盛成就了具有海量粉絲和擁躉的網絡“大V”,他們比普通網民握有更強的議價能力,其更容易形成一種普遍影響網民的話語權。
D.福州小伙兒見義勇為踹傷施暴者反被刑拘14天的新聞引起網絡熱議,眾多網民質疑刑法制度不合理,57天后該小伙收到檢察院的不起訴決定書。
(4)請根據材料一的相關內容,概括差序格局的3個特征,每空不超15字,超字0分。組卷:6引用:3難度:0.5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題。
在我們看來,小說總得有比較細致的藝術描寫,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性格。但在唐以前,神話、寓言不用說了,即便是歷史散文,也往往只有人物性格的一剎那的閃光,只有故事情節(jié)的某些片段富有文學意味,因而只能說是孕育著小說的因素,不能直接把它們稱為小說。同樣,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說,除了極少數有稍許細致的藝術描寫之外,大都是簡單粗略的“殘叢小語”。即便其人物性格有一剎那的閃光,即便其故事情節(jié)的某些片段富有文藝性,也只能算小說的雛形或嚆矢,也很難直接稱為小說。我們頂多可以把其中極少數故事稱為“小說”,頂多只能說魏晉南北朝出現了有極少數“粗陳梗概”的小說,而不能把這些故事全都叫作“小說”。正如我們不能把神話、寓言、歷史散文與小說混為一談一樣,我們也不能把“故事”和“小說”混為一談。籠統地把那些志人、志怪作品稱為“故事”是可以的,籠統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稱為“小說”恐怕是不大確當的。
嚴格說來,中國小說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唐以前只能算小說的萌芽階段。唐代的傳奇才是名副其實的小說。在故事情節(jié)上,它由過去那種隨筆、雜記式的記錄或簡短零星的“殘叢小語”,變得擁有了篇幅較長的細致描繪、委婉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和相當完整的藝術結構。在人物刻畫上,它由過去那種不注意人物性格或只有性格的一剎那閃光,變成了比較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心靈的描寫。在作品內容上,它也由記敘怪異擴大到對社會現實生活的反映。一句話,唐代的傳奇,具有完備的短篇小說形式,無愧于“小說”稱號。明代胡應麟說:“變異之談,盛于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盡幻設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彼^“作意好奇”,就是有意識地進行虛構和創(chuàng)造,不拘泥于事實的記錄。魯迅說:“小說到了唐時,卻起了一個大變遷?!瘯r之志怪與志人文章,都很簡短,而且當作記事實;及到唐時,則為有意的作小說,這在小說史上可算是一大進步。”唐人傳奇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小說終于正式形成了,標志著我國小說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終于由萌芽成長為大樹,標志著前人著作中孕育的小說因素終于形成了“小說”這樣一個新型的文學體裁。
(1)作者說“籠統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稱為‘小說’恐怕是不大確當的”,作者這樣說的原因是
A.因為這些志人、志怪故事只能稱為小說的雛形或嚆矢。
B.因為不能把“故事”和“小說”混為一談。
C.因為這些志人和志怪的故事還缺乏比較細致的藝術描寫,還沒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所寫的人物也缺乏鮮明的性格。
D.因為這些志人和志怪的故事,大都是粗略的“殘叢小語”,只有部分人物的性格有一剎那的閃光;從故事情節(jié)來看,除某些片段外,總體上還缺乏文藝性。
(2)根據作者的觀點進行推斷,下列全是真正意義上的小說的一項是
A.《柳毅傳》《三國演義》《夸父逐日》《子夜》
B.《柳毅傳》《紅樓夢》《阿Q正傳》《老殘游記》
C.《西游記》《周處》《李自成》《百合花》
D.《儒林外史》《守株待兔》《老殘游記》《家》
(3)根據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作者說“唐代的傳奇,具有完備的短篇小說形式”,這“完備”的形式,作者是從“故事情節(jié)”“人物刻畫”和“環(huán)境烘托”三方面來說明的。
B.魯迅說“小說到了唐時,卻起了一個大變遷”,關于這個“變遷”,魯迅和胡應麟都論及了,這個“變遷”是指有意識地寫小說。
C.文中的“假小說以寄筆端”是說他們借小說這種形式將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寄寓在文字之中。
D.我國小說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由萌芽而成長為大樹的標志就是唐代的傳奇。組卷:1引用:1難度:0.7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危稹,字逢吉,撫州臨川人,淳熙十四年舉進士。時洪邁得稹文,為之賞激。調南康軍教授。轉運使楊萬里按部,驟見嘆獎,偕游廬山,相與酬倡。調廣東帳司,未上,服父喪,免,調臨安府教授。倪思薦之,且語人曰:“吾得此一士,可以報國矣?!倍∧笐n,免,干辦京西安撫司公事。入為武學諭,改太學錄。
明年,遷武學博士,又遷諸王宮教授。稹謂以教名官,而實未嘗教,請改創(chuàng)宗子學,立課試法如兩學,從之。嘉定九年,新學成,改充博士,其教養(yǎng)之規(guī),稹所論建。遷秘書郎、著作佐郎,兼吳益王府教授。升著作郎兼屯田郎官。
稹始進對,請敘復軍功之賞以立大信,抆拭功臣之罪以厲忠節(jié),置局以立武事,遣使以省邊防,厚賞以精間諜。次論和、戰(zhàn)、守利害,而請顓意于守。
柴中行去國,稹賦詩送之,迕宰相,出知潮州。尋以通金華徐僑書論罷,提舉千秋鴻禧觀。久之,知漳州。漳俗視不葬親為常,往往棲寄僧剎,稹命營高燥地為義冢三,約期責之葬,其無主名、若有主名而力弗給者,官為葬之,凡二千三百有奇,刻石以識。郡有臨漳據溪山最勝處作龍江書院其上既成橫經自講人用歆動邑令有賄聞者劾去之籍其財以還民??び薪?、總制無名錢歲五千緡,厲民為甚,前守趙汝讜奏蠲五之二,稹疏于朝,悉罷之。會常平使有言,稹不欲辯,即自請以歸。久之,提舉崇禧觀,與鄉(xiāng)里耆艾七人為真率會。卒,年七十四。
稹性至孝,父疾,愿損己算益親年,疾尋愈。真德秀登從班,舉稹自代,沒,又為銘其墓。所著有《巽齋集》,諸經有講義、集解,諸魏、晉、唐詩文皆有編,輯先賢奏議曰《玉府》、曰《藥山》。
(選自《宋史?危稹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郡有臨漳臺據溪山/最勝處作龍江書院/其上既成/橫經自講人/用歆動/邑令有賄/聞者劾/去之籍/其財以還民。
B.郡有臨漳臺/據溪山雖勝處作龍江書院/其上既成/橫經自講/人用歆動/邑令有賄/聞者劾/去之/籍其財以還民。
C.郡有臨漳臺/據溪山最勝處/作龍江書院其上/既成/橫經自講/人用歆動/邑令有賄聞者/劾去之/籍其財以還民。
D.郡有臨漳臺據溪山/最勝處作/龍江書院其上/既成/橫經自講人/用歆動邑令/有賄聞者劾/去之籍/其財以還民。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教授,職官名,宋、元以后府、州、縣學的學官,掌管學校的考核、測驗等職務。
B.酬倡,亦作“唱酬”“唱和”,是指朋友之間用詩詞、散文等文學作品來相互酬答唱和。
C.自請以歸,朝廷官員上書皇帝請求辭官回到家鄉(xiāng),與“乞骸骨”詞義相近。
D.墓志銘,是放在墓中以備稽考的石刻文字,記錄死者生平和對死者稱頌、悼念等。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危稹文采高妙,受到高官贊嘆。危稹有很高的文學才華,洪邁看到他的文章時十分贊賞,楊萬里也對他夸贊不已,倪思認為危稹這樣的儒學之士將來一定能夠報效國家。
B.危稹重視教育,創(chuàng)建學校規(guī)矩。嘉定九年時,由危稹提議的學校建成,危稹改職充任博士,這個學校的教育、修養(yǎng)等有關規(guī)定都是危稹通過湊議論對要求建立起來的。
C.危稹注重軍事,奏對封賞之事。危稹在奏對時向朝廷請求恢復以軍功大小米賞賜,派遣使者到邊疆省察,用豐厚的賞賜提高間諜的水平,同時也討論了和、攻、守問題。
D.危稹關注民生,請求減免賦稅。漳州每年有經制錢、總制錢及其他無名錢五千緡,為此勒索民眾特別厲害,危稹向朝廷上疏請求免除,但常平使對這個請求有不問意見。
(4)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稹謂以教名官,而實未嘗教,請改創(chuàng)宗子學,立課試法如兩學,從之。
②其無主名、若有主名而力弗給者,官為葬之,凡二千三百有奇,刻石以識。組卷:29引用:3難度:0.7
二、古代詩文閱讀(34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19分)
-
4.閱讀下面的選段,完成問題。
晴雯向里間炕上努嘴。【甲成側批:畫?!繉氂褚豢?,只見襲人和衣睡著在那里。寶玉笑道:“好,太渥早了些。”【甲戌側批:絳蕓軒中事。】因又問晴雯道:“今兒我在那府里吃早飯,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著你愛吃,和珍大奶奶說了,只說我留著晚上吃,叫人送過來的,你可吃了?”晴雯道:“快別提。一送了來,我知道是我的,偏我才吃了飯,就放在那里。后來李奶奶來了看見,說:‘寶玉未必吃了,拿了給我孫子吃去罷?!徒腥四昧思胰チ?。”【甲戌雙行夾批:奶母之倚勢亦是常情,奶母之昏憒亦是常情。然特于此處細寫一回,與后文襲卿之酥酪遙遙一對,足見晴卿不及襲卿遠矣。余謂晴有林風,襲乃釵副,真真不假?!拷又缪┡跎喜鑱?。寶玉因讓:“林妹妹吃茶。”眾人笑說:“林妹妹【甲成側批:三字是接上文口氣而來,非眾人之稱。醉態(tài)逼真?!吭缱吡耍€讓呢。”【甲成眉批:寫顰兒去,如此章法從何設想?奇筆奇文?!?br />(1)“晴雯向里間炕上努嘴?!奔壮蓚扰骸爱?。”為何說是畫?
(2)甲戌雙行夾批說“余謂晴有林風”是何意?
(3)甲戌眉批:“寫顰兒去,如此章法從何設想?奇筆奇文。”請你簡要說說是什么樣的奇筆奇文。組卷:3難度:0.1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自賀
陸游
胎發(fā)茸茸綠①映巾,歸耕猶是太平民。
流觴內史招同社②,扛鼎將軍與卜鄰。
曾冠六鰲③非俗吏,已開九秩④是陳人。
一杯剩約梅花醉,又見開禧⑤第二春。【注】①綠:宋代六品、七品官員著綠色官服。②同社:志趣相同的人。③六鰲:神話中記載海上有五座仙山,因為六只大龜負載始峙而不動。④九秩:九十歲。⑤開禧:南宋寧宗時的年號,當時韓侂胄漸掌大權,于開禧二年北伐,得到時年81歲的陸游的支持。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胎發(fā)茸茸”言年齡之小,“綠映巾”寫為官之貌,首句描繪了自己年輕出仕時的形象。
B.“歸耕”一詞表明詩人晚年歸家田居的境況,看似平常的話語中暗含著失落嘆惋之情。
C.三、四句回憶當年曾與志趣投合的高官飲酒享樂、與定邦安國的將軍比鄰而居的情景。
D.“非俗吏”與“是陳人”對仗嚴密整齊,通過今昔對照,也流露出詩人盛時不再的感慨。
(2)本詩以“自賀”為題,“賀”中包含了詩人哪些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組卷:75引用:22難度:0.6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
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園春?長沙》中舊地重游,引發(fā)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的詩句是:“
(2)《沁園春?長沙》中表現了詞人年輕時意氣奔放,強勁有力的兩句是:“組卷:88引用:3難度:0.9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在設計施工建設過程中,______,313棵原生樹木作為延慶冬奧村的主要景觀被原地保留下來。其中,127棵原地保留保護;172棵前期移栽,后期回植到場地,作為場地內的景觀樹;14棵前期移栽,后期回植原位。
延慶冬奧村海拔900-1000米,夏季多雨、冬季多雪,樹林茂密,經常有松鼠、蜥蜴、野兔等小動物出現。延慶冬奧村建在山坳中,需要把部分山坡削平,______。為了盡量減少施工對周邊自然環(huán)境和小動物們的影響,建設者們用碎石等材料為小動物建設了棲息地。
在延慶冬奧村建設過程中,遵循“節(jié)儉辦奧”的理念,______。比如,項目團隊擊碎就地開挖出來的石頭,直接用于運動員公寓建筑外墻的“石籠墻”裝飾,建筑外形與周圍中國原生態(tài)村落的環(huán)境遙相呼應,大氣、美觀的同時還省去了從外面購買石材的費用。
(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閱讀上面關于冬奧村建設的相關文字,請分別用一個否定句概括各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每句話不超過10個字。組卷:0難度:0.7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1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曾經在成都最為大眾化的茶館,也有百姓自發(fā)地寫詩的熱情。有好事者將自己寫好的詩拿到茶館里張貼,第二天再去一看,應對者已經如云。和詩者,在茶館里彼此打擂臺。茶客們,則在觀看中肆意地評點優(yōu)劣。詩讓人們_______,再沒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館里這樣對詩的熱鬧場景了,想象那勁頭趕得上《紅樓夢》大觀園里的賽詩會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夠將詩從高雅的殿堂上拉下來,讓詩和自己_______.而一座有詩的傳統的城市,才能夠花開一般,處處都可以綻放出詩來。
成都的詩的傳統,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如果當年杜甫沒有來成都,而是在別的地方蓋了一間草堂,那也許就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種子,飛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發(fā)芽。( ?。┧康牟皇莀______,而是長久歲月的積淀和打磨,才化為這座城市的血脈和基因。如今,草堂的工部祠前還懸掛著何紹基題寫的楹聯:“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卑彩分畞y后,杜甫投奔到嚴武門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間茅草屋,即我們現在所說的草堂,寫下《堂成》一詩,其中一聯“暫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道出了草堂建成時的情景和心情。以后才有了我們見到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見其刻劃之痕”的詩句。我一直這樣認為,正是杜甫自身這樣的平民性,讓詩和這座城市的人們心心相通,創(chuàng)造了成都這座城市詩歌傳統的平民性,也才創(chuàng)造了其詩歌的人民性。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悠然自得 平分秋色 另當別論 晨鐘暮鼓 B.自得其樂 平起平坐 另當別論 一朝一夕 C.悠然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鐘暮鼓 D.自得其樂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一朝一夕
A.詩的傳統,其實就是一種文化的底蘊
B.有底蘊的文化,其實就是詩的傳統
C.詩的傳統,其實就是一種有底蘊的文化
D.文化的底蘊,其實就是詩的傳統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正是杜甫自身這樣的平民性,讓詩和這座城市的人們心心相通,創(chuàng)造了其詩歌的人民性,也才創(chuàng)造了成都這座城市詩歌傳統的平民性。
B.正是杜甫自身這樣的平民性,造就了成都這座城市詩歌傳統的平民性,也才造就了其詩歌的人民性,讓詩和這座城市的人們心心相通。
C.正是杜甫自身這樣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詩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這座城市詩歌傳統的平民性,讓詩和這座城市的人們心心相通。
D.正是杜甫自身這樣的平民性,創(chuàng)造了成都這座城市詩歌傳統的平民性,也才創(chuàng)造了其詩歌的人民性,讓詩和這座城市的人們心心相通。組卷:113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虛室生白”,這句話出自《莊子》。莊子想說的是,生止于滿,而源于虛。
所有過往,皆為序章。輕輕放下過去,眼光投向未來,由滿入虛,于是,空而后生,這就是“虛室生白”之意。
正如一棵樹,經歷了春的初生、夏的繁茂,于滿滿當當之時,就會停下生長的腳步,由滿入虛,直至下一個年輪的開始。秋冬的蕭條,由滿入空。而這樣的虛與空,為來年的生,騰出了空間。
上述材料能給追求理想的當代青年以啟示,請結合你對自身發(fā)展的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5引用:8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