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dāng)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xué)年天津市濱海新區(qū)田家炳中學(xué)高三(上)第二次月考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5/7/17 2:0:19

一、(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仿佛一個暮春的早晨。(  ),新鮮的微風(fēng)吹動我的衣袂,像愛人的鼻息吹著我的手一樣。我立的一條白礬石的甬道,經(jīng)了那細雨,正如涂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在上面,讓人覺得越發(fā)滑膩可愛了。
          這是在花園里。群花都還在做她們的清夢。①那微雨偷偷洗去她們的塵垢,她們的甜軟的光澤便自煥發(fā)了。②在那被洗去的浮艷下,我能看到她們在有日光時所深藏著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以前錦繡般在我眼前的,現(xiàn)在都帶了黯淡的顏色。③——是愁著芳春的銷歇么?是感著芳春的困倦么?
          大約也因那縈蒙的雨,園里沒了濃郁的香氣。④涓涓的東風(fēng)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著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園外田畝和沼澤里,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萌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這些雖非甜美,卻能強烈地刺激我的鼻觀,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nèi)的語句,銜接最恰當(dāng)?shù)囊豁検?
     

    A.默然灑在我臉上的是那霏霏的毛雨,給人潤澤、輕松的感覺
    B.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給人潤澤、輕松的感覺
    C.潤澤、輕松的感覺油然而生,是那默然灑在我臉上的罪霏毛雨帶來的
    D.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潤澤、輕松的感覺油然而生
    (2)下列對文中畫線句子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①句群花的“光澤”本為視覺,卻以味覺與觸覺的“甜軟”來形容,新穎生動。
    B.第②句運用移情手法,將人的情感轉(zhuǎn)移到色彩紛呈的花朵上,把花與人融為一體。
    C.第③句作者運用擬人手法,連用兩個反問句,與雨后零落的群花進行情感上的交流。
    D.第④句“餓了”賦予“花香”以人的感覺,形象地寫出了“花香”不再濃郁的特點。
    (3)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點號,有人認為應(yīng)該用句號,有人認為應(yīng)該用逗號。你認為應(yīng)該用哪個?請說明理由。

    組卷:15引用:7難度:0.5

二、(9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場戰(zhàn)爭突然結(jié)束,2014年林區(qū)宣布了禁伐令,喧鬧的伐木場頓時門前冷落車馬稀。在打掃“戰(zhàn)場”時,人們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我有緣造訪了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我們換上迷彩服、長筒靴,每人一把傘。雖然天正降大雨,我們還是義無反顧地向林地進發(fā),不一會兒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著,我們忽然聽見右邊不遠處有嘩嘩的流水聲,領(lǐng)路的劉局長說這是一條河,問要不要鉆過去看一看。我說水是山的魂,哪能不看?因為林子太密,我們只好收起傘,任雨水洗面,踩著朽木、草墩,鉆過橫七豎八的灌木。仰望山頂,只見遠遠近近的山、層層疊疊的樹、朦朦朧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著那些大大小小、圓圓滾滾的石頭,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繞行成一條飄飄的哈達。
          ④我們退回老林,雨時停時下,云忽開忽合,大家就舉著手機、相機抓緊時間照相采景。
          ⑤從純自然的角度來說,人的創(chuàng)造是對自然的一種干擾和玷污。比如廬山上、西湖邊的那許多詩詞、題刻,在自然女神看來無異于公園里常見到的廢紙、煙頭。所以探險家總是去尋找那些還沒有被人文污染過的地方。沒有人來過,無路;奇景第一次示人,無名;前人沒有留下詩文,無文。今天我們進入的正是這種“三無”之境,只有你與自然在悄悄地私語。
          ⑥雖是來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說一說這里的石頭。石頭的年齡自然比樹更古老,而且因為有了這些遍野的石頭,才攔住了伐木者的手腳,為我們留下了這片林子。國內(nèi)一處很有名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氣的石柱。還有貴州天星橋,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這里的石頭一律是巨大堅硬的花崗巖,渾圓沉穩(wěn),高大挺拔,無不迸放著野性。大約億萬年前,這里是一片海底,所以石的分布無一定規(guī)則,或獨立威坐,或雙門對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喚,各具其態(tài)。
          ⑦現(xiàn)在要說一說這些在亂石頭間爭榮競秀的草木了。腳下最值得一說的是蕨類、苔蘚等植物。這是整個林區(qū)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濕潤的溫床。蕨草每一枝都長著七八片葉,而每個葉片都像剪紙或者木刻,不求線條的流動,卻有刀刻石印般的凝重,況且它與恐龍同一個時代,在這林子里資格最老。說到苔蘚,我小時不知見過多少,不過也就是雨后地上的一層綠毛。后來在南方熱帶雨林中見過更濃密、更鮮艷的,將石頭裹成一塊碧玉。在內(nèi)蒙古林區(qū)見過大團生長的、顏色發(fā)暗的苔蘚,那是馴鹿特有的飼料。而這里的苔蘚因環(huán)境潮濕土壤肥沃,卻長成了根根細草,又織成密密一片,于是也被叫作苔草。它生在地上、樹上、石上,染綠了整個世界,不留一點空白。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還是大樹,特別是那些與石共生的大樹。有一棵樹,我叫它“一木穿石”,我們平常說“水滴石穿”,可是有誰真的見過一滴水穿透了一塊石頭?現(xiàn)在,我卻見到了一棵樹,一棵活著的樹,硬是生插在一塊整石之上,像一顆剛射入石中的炮彈,光溜溜的還沒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發(fā)射的火箭,膀粗腰圓,霸氣十足。我只看了一眼就被驚呆了,拔不開腳步,時空驟然凝固。這是一棵紅松,當(dāng)初也許是一粒種子,落在石板上,靠著老林中的濕氣慢慢地發(fā)芽,但它命運不濟,一出生就躺在這個光溜溜的石床上。它的須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點點沙塵,然后蟄伏在石面的稍凹之處,聚積水分,醞釀能量,終于在頑石上樹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說剛才的那棵樹有男性的陽剛之烈,下面這棵便有女性的陰柔之美。它生長在一塊窄長的條石上,兩條主根只能緊抓著條石的邊緣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間的樹身。那兩條主根是她修長的雙腿,樹干是她曼妙的身軀,她挺胸拔背,平視前方。在南方熱帶雨林中我見過如亂麻般的氣根,在華北平原上我見過老槐樹下塊狀的疙瘩根,卻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決絕而又從容地在條石上匍匐的苗條的松樹根。已分不清,它是樹貼在石上的根,還是石上鼓起的一道棱。這樹身里分明已經(jīng)注入石質(zhì)的堅硬,卻又劃出這樣柔美的弧線,好一個“幽谷美人”。
          ⑩我們就這樣在綠色的時間隧道里穿行,見證了大自然怎樣在一片頑石上誕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類鋪床,以灌木蓄水遮風(fēng),孵化出高大的喬木林,這就成了動物們的搖籃。當(dāng)年我們屈從了這片原始林,現(xiàn)在它給我們友好的回報,留下了一面大鏡子,照出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朝代之興替;以這片原始林為鏡,可知生命、人類和地球的興替。
    ?我下山時,看見沿途正在修復(fù)早年林區(qū)運木材的小火車軌道,不為伐木,而是準(zhǔn)備開展原始森林游,是準(zhǔn)備開發(fā)這片幸存的原始林的。
    (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思想內(nèi)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標(biāo)題“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點明了本文描寫的對象,而“幸存”一詞表現(xiàn)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B.作者一行人不顧大雨,換上迷彩服、長筒靴,帶著雨傘,義無反顧地向林地進發(fā),說明作者一行人造訪原始林興致濃厚。
    C.作者認為人的創(chuàng)造是對自然的干擾與玷污,所以喜歡原始林的“三無”境界,在這里可以與自然親密接觸。
    D.結(jié)尾寫作者一行人下山時,看見沿途正在修復(fù)小火車軌道,不為伐木,而是準(zhǔn)備開展原始森林游,作者為此感到欣喜。
    (2)下列對文本藝術(shù)特點的理解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主體按照時間順序來寫,從發(fā)現(xiàn)原始林,到進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離開,文章有頭有尾,脈絡(luò)清晰。
    B.作者描寫原始林里的石頭時,寫了云南石林、貴州天星橋,是為了在對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頭野性十足的特點。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間的過渡,比如第⑨段開頭運用過渡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內(nèi)容自然銜接。
    D.文章依次寫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頭、草木、大樹,層層深入,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立體的世界,讓人如臨其境。
    (3)請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
    (4)文章在描寫景物的同時,還有一些不失時機的議論,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組卷:18引用:5難度:0.7

三、(15分)

  • 3.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①柳虬字仲蟠,年十三,便專精好學(xué)。時貴游子弟就學(xué)者,并車服華盛,唯虬不事?容飾。遍受五經(jīng),略通大義,兼博涉子史,雅好文。
          ②大統(tǒng)三年,馮翊王元季海、領(lǐng)軍獨孤私信鎮(zhèn)洛陽。于時舊京荒廢,人物罕極,唯有虬在陽城。信等乃征之,以為行臺郎中掌文翰。時軍旅務(wù)殷,虬勵精從事,或通夜不寢。季海嘗會:“柳郎中判事,我不復(fù)重看?!彼哪辏氤?,太祖欲官之,虬辭老母,乞侍醫(yī)藥。太祖許焉。久之,為獨孤信開府從事中郎。信出鎮(zhèn)隴右,因為泰州刺史,以虬為二府司馬。雖處元僚,不綜府事,唯在信左右談?wù)摱?。因使見太祖,被留為丞相府記室?bdo class="mathjye-underwave">虬以史官密書善惡未足懲勸乃上疏事遂施行。十四年,除秘書丞。秘書雖領(lǐng)著作,不參史事,自虬為丞,始令監(jiān)掌焉。十六年,遷中書侍郎,修起居注,仍領(lǐng)丞事。時人論文體者,有古今之異。虬又以為時有古今,非文有古今,乃為文質(zhì)論。
          ③虬脫略人間,不事小節(jié),弊衣疏食,未嘗改操。人或譏之,虬曰:“衣不過適體,食不過充饑。孜孜營求,徒勞思慮耳。”魏恭帝元年冬,卒,時年五十四。
    (選自《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二》,有刪改)? 【注】①柳虬:北魏時②文翰:公文信札。③綜:總管。
    (1)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雅好
     

    因為泰州制史
     

    (2)用“/”為第2段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共3處。
    虬以史官密書善惡未足懲勸乃上疏事遂施行。
    (3)把第②段畫直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信等乃征之,以為行臺郎中掌文翰。時軍旅務(wù)殷,虬勵精從事,或通夜不寢。
    (4)第①③段都寫到了柳虬不注重儀容外表,但寫法上有所不同,請做簡要分析。

    組卷:2引用:1難度:0.6

四、

  • 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
    月下獨酌四首(其三)
    李白
    三月咸陽城,千花晝?nèi)珏\。
    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
    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
    —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
    【注】①本詩作于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李白處于官場失意之時。②咸陽:借指長安。③窮通:困厄與顯達。④稟:稟賦、天分。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前兩句運用比喻,描寫三月里的長安城繁花盛開,在白天看去好似美麗的錦緞。
    B.三四句由寫景轉(zhuǎn)人抒懷,詩人此時內(nèi)心憂愁不能樂游,希望從飲酒中得到寬慰。
    C.“失天地”表現(xiàn)了醉酒后頭暈?zāi)垦5那闋?,“兀然”寫出了醉酒后昏然失神的狀態(tài)。
    D.尾句直抒胸臆,表明面對春城美景,詩人在盡情狂飲后早已忘卻了個人的憂愁。
    (2)李白的這首詩和《將進酒》都借酒抒懷,表達的情感有何異同?請要分析。

    組卷:2引用:3難度:0.6

四、

  • 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
     
    ”一句寫女子任勞任怨,多年過著貧困的生活;“
     
    ”一句寫男子對待愛情毫無準(zhǔn)則。
    (2)屈原《離騷》中用大鳥和小鳥不合群來比喻說明自己絕不隨波逐流的兩句是“
     
    ,
     
    ”。
    (3)屈原《離騷》中表明當(dāng)時社會中的人們違背準(zhǔn)則,把茍合取悅別人奉為信條的兩句是“
     
    ,
     
    ”。

    組卷:48引用:2難度:0.9

五、(22分)

  • 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蘇軾與白居易雖然相去近兩百年,但在人生經(jīng)歷、出處行藏等方面多所相似。二人早年都熱衷于政治,仕宦之路波折不斷,而且在頻繁的遷謫中,他們的人生觀和處世心態(tài)都曾產(chǎn)生巨大的轉(zhuǎn)折和變化。白被貶后,深思人生價值和出處問題而轉(zhuǎn)向獨善一路,蘇被貶后注目人生與社會、宇宙的關(guān)系。在蘇軾詩文中,“慕白”的表述屢見不鮮,明顯流露出對白居易的傾慕與神往。
          除行跡上的相似外,蘇、白二人更重要的相似點在于人生觀和處世態(tài)度方面的接近,尤其是在超越意識上的接近。所謂超越意識,既是一種人生理念,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蓋指主體在歷經(jīng)磨難后承受憂患、理解憂患并最終超越憂患以獲取自由人格的一種努力。也就是說,士人雖身處逆境,卻能不為所累,超然物外,與世無爭,在精神上達到一種無所掛礙的境界。
          這種超越意識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著突出的表現(xiàn)。白氏在久經(jīng)宦海沉浮之后,面對日益劇烈的政治傾軋,決計抽身退步,高蹈遠引,其思想意識已從對理想的執(zhí)著走向了求取閑適的超越。他走向超越的方法大抵有三:一是“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安心思想;二是“吾道尋知止”的知足觀念;三是“應(yīng)似諸天觀下界”的看破態(tài)度。對自白居易才開始凸顯的這些超越意識,蘇軾可謂體驗深切,已得白氏超越意識的要義。“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打消各種貪欲,以自得自樂之心對待外物和自我,與世無爭,來去自如。正因為有了這種人生態(tài)度,所以人的成就已經(jīng)無足輕重,成敗榮辱只是人生整體的不同方面。對蘇軾來說,自然不必完美,歷史也不必公正,人可以在沉思中得到安寧。
          蘇軾與白居易的關(guān)聯(lián)還體現(xiàn)在對陶淵明的效法上。早在元和八年,41歲的白氏因丁母憂而退居下邦金氏村,即創(chuàng)作了《效陶潛體詩十六首》;兩年之后,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而陶淵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加上夙昔的仰慕,使白對陶的關(guān)注和熱情益發(fā)加大,并明言“予夙慕陶淵明為人”。從此期他的一系列詩作可以看出:不愿受世網(wǎng)羈絆,向往無拘無束的自然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灑脫,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創(chuàng)作諷喻詩、積極參政而轉(zhuǎn)向中后期創(chuàng)作閑適詩、退避政治的一個重要標(biāo)志,也是白與陶在歷經(jīng)仕途坎坷后所共有的特點。
          與白居易相比,蘇軾的學(xué)陶更向前推進一步,并在其中融入了白居易的影響因子。其詩云:“淵明形神自我,樂天身心相物。而今月下三人,他日當(dāng)成幾佛?!笨梢娧瞿街?,期許之高。到了晚年,身處貶所的蘇軾更將效法的對象鎖定陶淵明,盡和陶詩一百余首,所謂“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就是此期蘇軾學(xué)陶的寫照。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卷九謂:“東坡在嶺海間,最喜讀陶淵明、柳子厚二集,謂之‘南遷二友’。”據(jù)此可知,蘇軾的學(xué)陶、效陶,并不只是出于對陶詩風(fēng)格的向慕,更重要的是對陶人格上的心悅誠服。用他的話說就是:“我即淵明,淵明即我也?!笨傊?,白居易是陶淵明的第一個知音,而蘇軾全面接受陶淵明,亦未嘗沒有摻雜白居易這位中介人物的重大影響。
    (摘編自尚永亮《蘇軾與白居易的文化關(guān)聯(lián)及差異》)材料二:
          白居易是“中隱”觀念的發(fā)明者,他的《中隱》詩中,把“不勞心與力,又免饑與寒。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的中隱生活描繪得十分安閑愜意。白居易這種亦官亦隱的生活方式、進退裕如的生活態(tài)度廣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
          蘇軾就是學(xué)習(xí)白居易的一個典型的例子。蘇軾一生處于新舊黨爭的矛盾夾縫之中,屢遭貶謫,但多年的流放并沒有摧垮他,反而加深了他對人生命運的思考和對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吸收融合,在白居易“中隱”思想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一套不以謫為患、不計個人利害得失的處世態(tài)度,構(gòu)建了可仕可隱的為官方針。不過蘇軾性格上“稍露鋒鍔,不及太傅(白居易)混然無跡”,故一生挫折較白居易更多。紹圣四年,蘇軾在惠州寫了《縱筆》詩云:“白頭蕭散滿霜風(fēng),小閣藤床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睋?jù)說當(dāng)時宰相章??匆娏舜嗽姡J為蘇軾在惠州太舒適,又把他貶到更遠的儋州。其實這主要源于蘇軾善于治苦遣懷,所以始終能以超然的態(tài)度看待官場升沉窮達。
          與白居易相比,蘇軾克服了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的一面,從而做到了身在官場,卻不以利祿縈心,更為超然灑脫。蘇軾認為“用舍由時,行藏在我”,用時無需大喜,貶時也無需大悲。在他的詩中時常表現(xiàn)出恬淡悠閑的心境。可以說,蘇軾將白居易付諸實踐的“中隱”文化心態(tài)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從而達到中國封建士人“貶謫心態(tài)的最高層次”。白居易通達灑脫的人生態(tài)度影響了蘇軾人生態(tài)度的方向,蘇軾從內(nèi)在精神、襟懷風(fēng)致上學(xué)習(xí)白居易,借白居易的“閑適”人生觀為自己尋求解決窮愁困境的一劑良方,那么,他的學(xué)白在本質(zhì)上也必然融匯了自己特有的人生體驗、情感追求和生活哲思,必然繼承了有宋一代發(fā)展而來的獨特精神。
    (摘編自毛妍君《論蘇軾對白居易“閑適”人生觀的受容》)
    (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比白居易晚了近兩百年,與白居易一樣早年熱衷于政治,同樣仕途不順,但被貶后思考與關(guān)注的內(nèi)容有所不同。
    B.蘇軾和白居易在人生觀和處世態(tài)度方面比較接近,都具有超越意識,這方面的相似點比二人行跡上的相似更加重要。
    C.白居易選擇抽身退步,高蹈遠引,執(zhí)著走向求取閑適的人生之路,本質(zhì)的原因是他久經(jīng)宦海沉浮,遭遇了政治傾軋。
    D.蘇軾是北宋士大夫中學(xué)習(xí)和效仿白居易的一個典型,他積極吸收融合了包括白居易“中隱”思想在內(nèi)的思想文化。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論述了蘇軾與白居易之間的文化承繼關(guān)系,但二者著眼點有差異。
    B.蘇軾、白居易二人對陶淵明都有效法,蘇軾對陶淵明的接受相比白居易而言要更進一步。
    C.蘇軾《縱筆》一詩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適,宰相章悖因此將他貶到了更遠的儋州。
    D.蘇軾詩句“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蘊含相似思想。
    (3)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未成小隱成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其五)
    B.不作太白夢日邊,還同樂天賦池上。(蘇軾《池上二首》其二)
    C.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蘇軾《惠州一絕》)
    D.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4)白居易由前期創(chuàng)作諷喻詩、積極參政而轉(zhuǎn)向中后期創(chuàng)作閑適詩、退避政治,陶淵明對其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請結(jié)合材料簡述產(chǎn)生這一影響的原因。
    (5)蘇軾對白居易既有學(xué)習(xí),又有突破,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分析。

    組卷:8引用:4難度:0.5

六、(10分)

  • 7.“紅學(xué)”愛好者李明同學(xué)買了一套《紅樓夢》的對聯(lián),結(jié)果不小心將其中一些的順序打亂了,請你根據(jù)“不同的題寫處所”和文段中對聯(lián)的有關(guān)常識,幫他進行整理。
    ①嫩寒鎖夢因春冷
    ②杜若香飄明月洲
    ③吟成豆蔻才猶艷
    ④瓊漿滿泛玻璃盞
    ⑤赤子蒼頭同感戴
    ⑥菱藕香深寫竹橋
    ⑦勛業(yè)有光昭日月
    ⑧座上珠璣昭日月
    ①第3回,榮國府正堂榮禧堂的中堂對聯(lián):       ,堂前黼黻煥煙霞。
    ②第5回,秦氏房內(nèi)《海棠春睡》聯(lián):       ,芳氣襲人是酒香。
    ③第17回,賈寶玉擬蘅蕪苑的景聯(lián):       ,睡足荼蘼夢亦香。
    ④第18回,元妃題大觀園正殿的門聯(lián):天地啟宏慈,       ;古今垂曠典,九州萬國被恩榮。
    ⑤第38回,大觀園藕香榭的楹聯(lián):芙蓉影破歸蘭槳,       。
    上面五副對聯(lián)空缺部分的序號分別為:
     

     

     

     

     

    組卷:11引用:1難度:0.5
  • 8.系統(tǒng)找不到該試題

七、作文(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就寢后,宿舍里有這樣一段談話。
    甲:下午籃球賽上,看到王學(xué)霸肩頭有刺青耶!他滑板也酷,真是啥潮追啥呀!
    乙:他那算啥潮,現(xiàn)在一首古詩一杯茶,《從前慢》才是潮呢!
    丙:跟別人的潮算啥潮,自創(chuàng)一潮,自領(lǐng)新潮,才算本事!
    丁:潮流不是想創(chuàng)就創(chuàng)的,需有心智、知世道,學(xué)問大了!
    戊:跟潮怎么啦!網(wǎng)絡(luò)化、數(shù)字化、智能化是時代大潮,跟不跟關(guān)系著國家命運呢!
    ……
    以上材料觸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自選角度,寫一篇作文,談?wù)勀愕囊娊饣蚋形颉?br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biāo)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3引用:1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wù)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