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版八年級上冊《2.4 科學探究:速度的變化》2023年同步練習卷(1)
發(fā)布:2025/7/16 6:0:12
一、選擇題
-
1.課外活動時,小明和小華均在操場上沿直線進行跑步訓練。在某次訓練中,他們通過的路程和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h2>
組卷:73引用:3難度:0.7 -
2.一輛汽車以30m/s的速度從A地開往B地,然后立即返回,速度是20m/s.則汽車往返的平均速度是( ?。?/h2>
組卷:927引用:32難度:0.7
二、填空題
-
3.2023年5月28日,我國C919大型客機于10:32從上海虹橋機場起飛,12:32順利抵達北京首都機場,首次商業(yè)載客飛行成功。C919飛行過程中以飛行員為參照物,C919是 (選填“運動”或“靜止”)的,說明物體的運動與靜止是 的;上海虹橋機場到北京首都機場航程1178km,則C919大型客機此次飛行的平均速度為 km/h。
組卷:28引用:1難度:0.5 -
4.曉明乘坐出租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以汽車座椅為參照物,司機是 的;圖中是他乘車到達目的地時的車費發(fā)票,該行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組卷:157引用:3難度:0.8 -
5.如圖是“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滑下,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測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該實驗的原理是
(2)要完成實驗,除了圖中的實驗器材外,還需要金屬片和
(3)實驗測得AB、BC、AC段的平均速度分別為vAB、vBC、vAC,則它們從大到小排列依次是:。組卷:220引用:3難度:0.3 -
6.小明騎自行車的速度約為4m/s,其物理意義是
組卷:6引用:1難度:0.7 -
7.如圖是甲、乙兩輛小車同時從同一地點出發(fā)的s-t圖像。甲車相對于乙車是 (選填“運動”或“靜止”)的,在這20s內(nèi)乙車運動的平均速度為 km/h。
組卷:63引用:1難度:0.7
三、實驗探究題
-
8.如圖,在斜面上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測出不同階段的平均速度。
(1)該實驗原理是v=。實驗中需要的測量工具有 、。
實驗中要使斜面保持較小的坡度,目的是 。
(2)如果測得小車從A滑到C的時間tAC=2.4s,小車從A滑到B的時間tAB=1.6s,則AB段的平均速度vAB=cm/s,則BC段的平均速度vBC=cm/s;
(3)由實驗看出,下車下滑過程中速度越來越 (選填“慢”“快”)。
(4)在測量小車到達B點的時間時,如果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會偏 (選填“大”或“小”)。
(5)為測量小車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學讓小車從B點由靜止釋放,測出小車到達C點的時間,從而計算出小車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sAB/tBC,他的做法正確嗎?為什么?。
(6)聰明的小杜發(fā)現(xiàn)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點,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覺得還可以用v和v1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則v2=(用v和v1表示)。組卷:30引用:2難度:0.4 -
9.某物理興趣小隊利用帶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車和電子表做實驗:“測量平均速度”。如圖所示,圖中顯示的是他們測量過程中的小車在 A、B、C三個位置及其對應時間的情形,顯示時間的格式是“時:分:秒”。
(1)讓小車從斜面的A位置由 開始下滑。
(2)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使斜面坡度較 (選填“大”或“小”)。
(3)請設計實驗表格,并根據(jù)圖中所給信息,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實驗結果。組卷:60引用:3難度:0.5 -
10.放學回家的路上,小民發(fā)現(xiàn)騎自行車下坡時,會越來越快。為了研究物體從斜面上滑下時速度的變化,他用小車、斜面、擋板等器材進行了實驗。
(1)實驗中,除了電子停表外,小民還需要的測量工具是 。
(2)在實驗前必須熟練使用測量儀器,如果甲小車到達C點后還沒有停止計時,則會使所測量的速度偏 ;實驗時應保持斜面的傾角較小并且底部用金屬片擋住,這是為了減小測量 (選填“路程”或“時間”)時造成的誤差。
(3)小車在AB段運動的路程sAB是 cm,在BC段運動的平均速度vBC是 m/s;由圖中數(shù)據(jù)判斷可知:小車沿斜面滑下的運動是 (選填“勻速”或“變速”)直線運動。
(4)完成實驗后,小民在評估時意識到,時間不容易測準。在測量時間時,以下做法中能減小測量誤差的是 (多選)。
A.熟練使用電子停表
B.適當減小斜面的傾角
C.適當減小選定位置的間距
D.用光電計時器代替電子停表組卷:48引用:1難度:0.6 -
11.如圖所示是“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裝置。實驗時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滑下,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實驗原理是 ;
(2)實驗中需要使用的測量工具除了刻度尺還有 ;
(3)實驗時應保持斜面的傾斜角較小,這是為了減小測量 時造成的誤差。
(4)從B點到C點的路程sBC=cm;小車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m/s。小車在全程中做 (選填“勻速”或“變速”)直線運動。
(5)前半程的平均速度為v1,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為v2,則某同學計算過程的平均速度時,采用了下列兩種方法。方法1:vAC=;方法2:vAC=2v1v2v1+v2。以上兩種方法中正確的是 (選填“方法1”或“方法2”)。12(v1+v2)組卷:79引用:2難度:0.7 -
12.小明在“測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中,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小車從帶刻度的斜面頂端由靜止下滑,下圖是小車到達A、B、C三處時電子表的顯示(數(shù)字分別表示“小時:分:秒”)。
(1)該實驗的原理是 。
(2)實驗中斜面的坡度應該較 (選填“小”或“大”),這樣能 (選填“減小”或“避免”)時間測量的誤差。
(3)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則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m/s。實驗中如果讓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則會使所測AB段的平均速度vAB偏 (選填“大”或“小”)。組卷:69引用:5難度:0.5 -
13.小明在“測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中,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小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下滑:
(1)實驗時要選擇坡度較 (選填“大”或“小”)的斜面,是為了便于測量 ;
(2)實驗原理是 ,為了測量這兩個物理量,需要的測量工具有 和秒表;
(3)請根據(jù)圖計算出小車的平均速度為 m/s;
(4)為了測出小車通過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學讓小車從中點靜止釋放,測出到達斜面底端的時間,從而計算出小車通過下半段的平均速度。這種做法是 的,(選填“可以”或“不可以”)
(5)如圖所示,與小車下滑過程中所做運動相符的是 。組卷:32引用:3難度:0.4
四、解答題
-
14.下表是由攀枝花開往北京西的K118次列車經(jīng)過一些車站的時刻表,請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計算列車在下列區(qū)間運行的平均速度。
①攀枝花→成都;車站 攀枝花 成都 寶雞 鄭州 北京西 里程(km) 0 748 1417 2104 2793 到站時刻 21:50 11:02 21:41 5:50 離站時刻 9:50 22:11 11:10 21:51 備注 當日 次日 次日 第三日
②攀枝花→北京西。組卷:5引用:1難度:0.7 -
15.某組同學在研究小車沿斜面運動時的速度變化,實驗裝置如圖所示,把小車放在斜面的頂端。
(1)實驗時把金屬片放在斜面的底端,用刻度尺測出斜面的長s1=0.90m,又用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達底端撞擊金屬片的時間t1=6s。
(2)把金屬片移到斜面的中點,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滑到中點處的時間t2=4s,那么小車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m/s;在斜面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m/s。(保留兩位小數(shù))
(3)根據(jù)計算結果可知,小車做運動。
(4)在實驗測量中,為了減小誤差,斜面的傾斜度應該適當些,(填“大”或“小”)這樣可使小車運動的時間更。組卷:153引用:9難度:0.5